北京:GDP增速6.9%背后的定力与活力
2015年,北京GDP增速最终定格为6.9%,这一数据与北京“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7.5%相比的确有些逊色,与曾经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历史背景下,6.9%的增速却非同寻常,并不显眼的数字展现出北京“瘦身健体”的主动作为、“关停并转”的担当和决心以及不断创新的无限活力。
定力:疏控并举主动“瘦身”
“326家污染企业关停退出,150家低端市场撤并清退,发布新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耗能企业全面收缩……”当总结2015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北京市市长王安顺首先提到的是“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2015年的北京,“瘦身”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展现出强大的定力和前所未有的魄力。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夏沁芳说:“6.9%的增速确实不高,但这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实现的。”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彦介绍,2015年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范围新增产业禁限比例由2014年的32%提高到55%,其中城六区提高到79%。2015年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3万件,禁限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以来,北京通过目录引导、资金奖励、差别化价格等市场手段引导企业主动调整退出,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探底,尤其是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增加值下降7.2%。工业中高耗能行业的大幅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下拉作用。
胆识:逆势而上寻求“新生”
北京市对新增产业的禁限力度加大,对环保措施要求日趋严格。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在北京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只有1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余26个行业同比下降。
外迁建厂成为不少传统产业的生存之道,这在北京家具行业中表现尤为明显。2016年初,在北京市相关部门和唐山市政府的推动下,来自北京的10余家企业入驻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的环渤海家具产业园。
“2015年,北京已有几十家大型家具企业到周边的河北、山东等地拿地建厂。”北京家具协会会长何法涧介绍,家具行业是北京禁止和限制新增的主要行业之一,原本年均产值增速超10%,如今已下降至个位数,但通过“生产基地外迁、总部研发在京”的模式,不少大型企业的利润甚至逆势上扬。
转型升级更让一些传统产业获得新生。“房地产行业在2015年经历了一次转型和换挡。”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迟强说,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晴雨表”,建筑设计企业对其细微变化更为敏感。“我们公司的业务量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渐上升,今年1月份的合同数相当于2015年上半年的水平。”迟强说,公司服务的客户原本大多主营商业地产或住宅项目,从2015年第四季度起,不少客户转向从事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地产。“这些地产商通过转型业务量上去了,我们又开始忙不过来了”。
活力:创新突破追逐“高精尖”
如今,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加速构建。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中芯国际、紫光等企业加速提升集成电路生产设计水平,石墨烯等新材料研究应用跨入全球先进行列,北京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最广的城市。
北京一些大型企业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创新的“龙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传统产业下滑的新的历史阶段,高端产业集聚区,“高精尖”产业对6.9%的GDP增速功不可没,更是今后首都发展的主引擎。
数字显示,2015年,北京新设立科技服务业企业5.9万家,占新设企业的比重近三成。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份额占全国4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4倍,智能电视增长超80%。
京东方、小米、联想、百度和奇虎5家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超1万件,同比增长40.2%。滴滴出行、口袋购物等20家企业入榜“2015年福布斯中国最快成长科技公司50强”等。
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这些熟悉的领域和企业将成为未来首都发展的新动力。“创新产业化催生了新产业和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蓬勃发展。”夏沁芳说。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李晓 F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