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重要成果回顾

31.12.2014  18:55
  习近平主席与罗塞夫总统共同见证我校巴西孔子学院签约   1、 巴西利亚当地时间7月17日,校党委书记曹国永代表我校与坎皮纳斯大学校长签署校际合作交流协议,确定除共建孔子学院外双方还将在合作科研、学生交换、研究生奖学金计划、葡萄牙语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标志着两校交流合作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 校院两级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推动整改落实,促进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走向纵深   3、 11月27日,第五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北京交通大学章程》(审议稿),标志着我校章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4、 启动并稳步推进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工作。   5、 全面部署启动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内部治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党建等方面开展20多项专题研究,为规划制定与实施奠定基础。2014年完成“十二五”中期评估,建立专项规划年报制度。   威海校区建设逐步推进   6、 1月,签署《北京交通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威海市人民政府谅解合作备忘录》。9月,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协议,校园基本建设完成。12月,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扩大会议一致通过《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在山东威海建设国际学院校区的报告》。   领导关怀   7、 3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等观看我校原创话剧《茅以升》。   8、 4月2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师生作《走进经典音乐》专题讲座。   9、 9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受邀视察威海校区建设,并见证我校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   10、 10月26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杜占元一行莅临我校,巡视我校首次作为考点承担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的组织工作,听取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11、 12月21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推进会在我校举行,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出席会议,并到体育馆观摩我校运动嘉年华活动,参观我校“三走”活动成果展示,与同学们亲切互动。   人才队伍建设   12、引育结合,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取得新进展 国家各项人才工程申报人数和质量显著提高,入选人数再上新台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高亮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刘小平 “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张丹、胡斌 “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入选者:田村幸雄 “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韩振峰 “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入选者:陈后金 39人入选“卓越百人计划”,10人入选“青年英才计划(I类)”,42人入选“青年英才计划(Ⅱ类)”,6人入选“海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   13、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平稳顺利 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聘至教授二、三级岗位,支撑学科平台建设。189人申报晋升,137人获评通过。194人申报晋级,154人获评通过。   14、学校3个月及以上公派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共录取85人,当年派出103人。   15、教师个人奖项申报成绩突出 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李德才 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马忠、何世伟、蔡天芳 2人获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马忠、刘颖 4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杨娜、杨立兴、罗洪斌、徐猛 1人荣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自该奖项设立二十多年以来我校第4位获奖人):宁滨 1人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林柏梁 2人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贡献奖:蔡伯根、何世伟 4人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陈德旺、王文静、蔡小培、曹源 12人获詹天佑北京交通大学专项奖 3人获2013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环保奖:郭雪萌、夏禾、王锦 1人获选中央电视台2014年科技创新人物:贾利民 2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修乃华、贾利民 1人入选2014年推动“北京创造”的20位科技人物:姜久春            2人入选2014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高亮 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王剑 1人获得“2012年—2013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作贡献奖”:屈晓婷   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16、提出人才培养“四个一体化”建设格局 4月,学校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将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招生就业工作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研讨部署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发展,构建四个一体化格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总要求。   17、本科教学成果奖成绩斐然 作为近年来本科教学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的体现,学校在四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地区共8所学校获评),二等奖1项,在奖项大幅减少情况下实现100%参评获奖率;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共评出6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获奖比例排名第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养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完成人:宁滨、张星臣、房海蓉、聂磊、朱晓宁、张鸿儒、于双元、戴胜华、张有根、路勇、刘志明、郭雪萌;二等奖:构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工科物理教学新模式,完成人:王玉凤、蔡天芳、吴柳、盛新志、范玲。   18、推进“3+1+2”试点工作 共有50余家企业、529名学生积极参与,118人进入试点,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   19、加强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校首次组织编写英文版培养方案及与之配套的1801门课程的中英文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拨付学院国际化项目建设经费150万。   20、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新增获批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新申报2门视频公开课。13门课程完成教育部第三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课程修改完善工作。 三门网络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安全、铁路行车组织入选第四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名单。   22、2个专业通过专业评估 工程管理、建筑学专业通过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至此我校共有9个专业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评估)。   23、新增3个专业 新增纳米材料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统计学3个专业。至此我校共有本科专业57个,其中招生专业52个。   24、学校获大创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获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立项7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1项,北京市级项目100项,参与学生达2032人,指导教师530人。     25、各类学科竞赛屡获佳绩 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国际级奖项17项,国家级奖项188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在北京赛区的7项参赛作品获4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历史最好成绩,拿到北京市高校参加决赛19个席位中的3个,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取得历届参赛最好成绩。在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16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和3项三等奖历史最好成绩,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比例均列第一。   26、研究生院成立十周年,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落实《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和奖助体系,探索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健全导师责任制,完善培养过程监督与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学位点评估和学位论文后评估制度。完成159个学科专业的全部博士、学术学位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以及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方案。   27、新增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 新增金融硕士、艺术硕士和建筑学硕士3个专业学位类别。   28、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取得新突破 9月,我校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SESE)项目获得批准。由经管学院张真继教授负责的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团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承担各项建设任务。   29、中国城市轨道交通EMBA二期班成功开班 继首期班之后我校再次以鲜明的轨道交通特色和优质的师资及精良的服务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为学校在快速发展的我国城市轨道领域树立良好口碑。   30、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喜人 3篇博士论文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计算机学院阮秋琦教授指导,博士生支瑞聪学位论文《基于谱图理论的人脸表情识别算法研究》;运输学院高自友教授指导,博士生谢东繁学位论文《基于微观模型的城市道路交通流若干典型问题研究》;机电学院贾力教授指导,博士生张田田学位论文《微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完成人:宁滨、余祖俊、李国岫、刘志刚、朱晓宁。 我校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轨道交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评选的第一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 土建学院工程硕士刘争平、王俊峰、赵勇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评选的第二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研究生获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75项,其中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9项,优秀奖3项。具体为: 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2项 第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三等奖1项 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 2014年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博康智能杯”视频分析挑战赛优秀奖1项;“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2项。   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显著 3个班级、3个宿舍荣获2013年北京高校优秀学生基层组织,11个本科生班级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 计科1201班获评我的班级我的家——北京市十佳示范班集体。 经管本科生2012级第一党支部获评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3个学生党支部获评三等奖,10个党支部获评优秀奖。 本科生1441人次获各类荣誉称号,5641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其中10人获思源奖学金,12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奖学金获奖人次比率为54.8%。 研究生2102人次获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学金,占参评人数35.0%,其中27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75人分获宝钢、智谨等专项奖学金。   32、学风建设与学业辅导进一步深化 12个学院均成立学院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开展基础课论坛讲座12期,累计5000人次参与,开展各类专业课论坛160余场,开展各类学风宣讲和朋辈咨询120余次。启动思源・榜样学生先进典型事迹系列宣传工程,以摄制微电影的形式在校园内打造品学兼优、影响力大的校园明星,2014年成功推出7期。 修订研究生名师讲坛管理办法,系统规划名师讲坛形式和内容。成功举办12场“院士校园行”,184场“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第24届“慧光杯”研究生学术文化节。 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43场,实现研究生新生全覆盖。开展“明诚信,铸学风”研究生学风建设主题月系列活动。举办4期“研究生职业发展及生涯规划”沙龙。   33、获评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地 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13门,完成1298学时,上课学生6850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完成个体咨询1057人次、11个团体小组和3个工作坊。开展32期咨询师督导。   34、五星文明宿舍创建取得新成果 共计38个班级获评成为宿舍文明先进班集体,发放宿舍文明奖学金90余万元,五星文明宿舍数量较2013年同期增长21%。   35、全面推进大学生“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作为全国十个试点高校之一,有效推进落实“三走”工作,实现了体育锻炼全员覆盖。   36、102名志愿者参与APEC志愿服务,累积服务2835小时 共服务5个业务口,10个一级岗位,16个二级岗位。6人获评北京市志愿者之星;2人获评北京市十佳最美APEC志愿者。   37、研究生辅导员郭祎华获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土建学院徐俊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提名奖。语言学院耿梅芳、土建学院牛莉获2013年度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优秀博文奖。   38、人民武装部获2013年度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39、资助与教育并重,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00余人,全年累计下发各类资助4000余万元。 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1581个,上岗研究生2779人次,发放津贴522.3万元。   40、学生各类活动奖项捷报频传 1项成果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优秀课题成果。学校荣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0支团队获优秀团队,25项成果获优秀成果。 学校25个团支部荣获首都大学、中专院校“先锋杯”团支部,25人获评优秀基层团干部、25人获评优秀团员。 电信学院本科生任和获2014年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我校已连续7年获此殊荣。牛杰等4人获优秀学生奖。 经管学院斯钦图亚获评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土建学院2008级本科生熊彬获评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 机电学院博士田耀斌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2支团队获银奖,5支团队获铜奖,国家级作品获奖数量创造我校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以来最好成绩。 首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4支团队获银奖,6支团队获铜奖;学校获大赛“优胜杯”。 学校荣获全国“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优秀组织高校奖。   41、招生与就业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新生专业满足率为94.56%,达近年来最高。首次进行农村自主招生。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增加3.2倍。新建50所生源基地中学,生源基地总数达到352所。 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8%。本科生深造率连续3年超过50%。就业指导中心获评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   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   42、科研经费保持平稳 新增科研项目2326项,合同经费8.1亿元,其中纵向项目1373项,经费4.5亿元;横向953项,经费3.6亿元,横向经费较去年增长10%。   43、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突破 “973”计划: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的基础研究,成为我校“十二五”期间第二个“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土建学院袁大军教授。新增2015年度“高性能新型贝氏体轮轨材料原型研究”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负责人:机电学院谭谆礼研究员。 “863”计划:新增子课题9项,经费835万元。未来一体化标识网络关键技术和示范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并提交实施方案,周华春主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增课题1项、子课题11项,资助经费4544万元。杨庆山负责的古建筑结构监测与状态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赵伯明负责的燃气管网地震预警关键技术与地震安全标准研究、姚燕安负责的多面体表演机器人技术研发及演出示范等3课题通过可行性论证并提交实施方案。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增子课题1项,资助经费2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增项目117项,资助经费7919万元。其中重点项目3项,资助金额930万元;重大项目课题1项,资助金额224万元;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资助金额820万元;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资助金额400万元;面上项目54项,资助金额4427万元;39项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金额970万元;国际交流等项目11项,资助金额74万元。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资助经费553万元。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计划:新增项目30项,其中重大课题4项,总经费1856万元。参加课题40项。 国家铁路局:组织提交2015年国家铁路局科技计划指南工作,提交项目指南。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新增13项,资助金额246万元。土建学院杨娜教授获资助重点项目,蔡小培副教授获资助联合基金项目,资助总金额与批复项目质量结构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2980万元,创历年新高。   44、新增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新增微细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轨道交通电磁兼容与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部级平台。 新增轨道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5、创新团队建设取得好成绩 张顶立教授负责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并获得滚动支持。李德才教授负责的“载运工具关键设备的磁性液体密封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规划论证会举行,并通过建设论证。   46、科技奖励成绩优异 108项成果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奖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其中1项主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参加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3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张宏科教授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高自友教授主持完成成果“列车运行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成果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完成成果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中国铁道学会奖:21项,其中,主持完成成果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参加完成成果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2014年6项科技成果通过相关部门技术鉴定。   47、高水平论文质量稳步提高 2013年SCIE收录我校论文755篇,年增长率为51.6%,全国高校排名58位,较2012年提升11位。EI收录期刊论文1245篇,年增长率为40.8%,全国高校排名33位,较2012年前进3名。CPCI-S(ISTP)收录我校会议论文508篇,年增长率为31.6%,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比2012年提升16位。2013年度SCI收录中国数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第14位。   48、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技术转移 申请专利330项,其中发明专利286项,占专利申请总量86.7%;授权专利18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8项,占专利授权总量86.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93项;申请PCT专利3项。专利转让3项,转让金额105万元;专利实施许可57项,许可金额362万元。 北京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精度金刚石导丝模具”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学校获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及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大功率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IGBT驱动电路研制”获批北京市科委2014年度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课题。   49、规范军工管理,拓展外部渠道 新增国防科研项目100项,合同经费6913.09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736.4万元。合同金额100万至300万项目9项,合同金额300万以上重点项目5项。国防科研项目应用情况主要集中在航天领域。国防专利4项,获得授权2项;与国防相关民用专利申请86项、授权48项。提交国防科技报告5篇。获批武器装备预研支撑项目3项、总参武器装备通信预研项目2项,总装技术基础项目5项,航空基金项目2项,总装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1项,其他纵向项目12项,即将立项。   50、主办、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6场 其中,LISS′2014和IEIS′2014共收到学术论文719篇,录用347篇;论文集由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将提交ISTP与EI检索。   51、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丰硕 截止12月18日,新增人文社科科研项目343项,合同经费6676.2万元,其中横向项目73项,合同经费2243.5万元,纵向项目270项,合同经费4432.7万元。 经管学院冯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获批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1项,是我校第一次获批此类项目;人文学院韩振峰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北京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1项。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我校限额申报的5项成果中有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13篇专家建议入选相关部委成果要报,其中1篇被国家领导同志批示,3篇被北京市委领导同志批示。我校是2014年度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要报最多的高校。 新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物流信息化研究基地”,至此我校共拥有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为拥有此类基地最多的高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一期建设验收被评为优秀。 《学报》(社科版)获评“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物流研究”获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合作交流   52、接待近30个国家(地区)短期访问团组和个人1847人次。   53、签署48份合作协议 与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公司签署48份合作协议,其中合作备忘录8份,框架协议18份,学生交流项目协议19份,短期交流协议2份,会议纪要及联合声明1份。   54、临时出国(境)480人次 其中9个校级代表团出访,共计56人次,涉及15个国家;党政干部临时出国(境)109人次,涉及30个国家和地区;教职工临时出国(境)371人次,涉及42个国家和地区。   55、新增2项中外合作办学申报项目 经管学院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合作申报的创业与创新专业硕士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软件学院与法国计算机与新技术学院              合作的中法软件工程硕士学位项目启动。 机电学院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本科双学位教育项目正式招生。   56、获批外专引智项目67项,计649万元 新增“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创新引智基地”1项,日本结构工程领域专家Yukio Tamura教授入选“外专千人计划”,新增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1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项,海外名师项目1项,学校特色项目1项和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园行项目1项。学校新增“111计划”配套经费180万元,外专引智培育专项经费150万元。   57、“外专千人计划”专家Jin Ho Kwak院士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及北京市“长城友谊奖”,成为我校首位获得该两个奖项的外国专家。我校近20位外国专家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   58、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加强我校对外铁路领域技术培训 三期泰国高铁建设研修班连续举办,为埃塞俄比亚铁路建设及运行技术培训班和印度重载铁路高层管理人员研修班培训102名学员。   59、新版英文网站上线 完成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平台I期建设,引智工作平台投入使用,首次线上完成2015年外专引智项目申报工作。   60、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4 年留学生招收新生817 人。全年累计在校1766 人,较上年增长23.8%,生源国96个,其中长期生1387人,各类奖学金生共327人。 全年共派出(出国出境)学生1112 人。 学校荣获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院校奖。 在“我与北京”征文比赛中,留学生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   61、校友工作水平日益提升 召开80、90、00级毕业30、20、10年校友值年返校活动。 成立北京交通大学宁夏校友会、广西校友会。 开展“百场校友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十二五”建设为契机,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举办校友讲座10余场。 启动校友年度捐赠活动,捐赠额超过144,920元。   62、基金工作稳步发展 全年筹集资金7391万元,其中捐赠收入3150余万元,获中央财政配比资金4242万元。新增基金项目23项,新增奖助项目8项,奖助项目总数为93项,项目总数达195项。 制定《北京交通大学2014-2017年“交大梦”筹资计划》。 基金会在1000家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情况抽样调查中被评为卓越组织,再次荣获“慈善透明榜样”称号。 成功召开“立足行业特色强化人才培养”董事会2014年年会暨交通运输管理领域高层论坛。   63、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份。   64、海滨学院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荣膺2014“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中国最具知名度独立学院”。海滨学院2014级新生报到3074名,报到率94.58%,创历史新高,目前在校生人数超过11700人,基本达到设计规模。学院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体育馆、会堂、实验楼B、科研实验楼、后勤服务楼、培训中心等6栋建筑主体建筑工程全面完工。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号召,制定《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10月正式向河北省教育厅提出学院整体转型试点申请。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65、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开展处级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集中轮训。将中心组学习与干部培训紧密结合,提升学习计划性实效性。校党委书记曹国永作开班讲话。邀请刘伟、汪同三、李百炼、黄屏、黄苇町等专家开展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12场次。   6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 学校和各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强化典型宣传的“寻找最美交大人”品牌活动、依托重要纪念日“一二・九”组织的系列活动等大力弘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交大好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 由韩振峰担任总撰稿人,中宣部宣教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国内首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专题片《国魂》连续播出。主讲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办的“核心价值观讲坛”——《文明观》。 在全国高校宣传部长会上作“礼敬中华”活动开展经验交流,并申报1项成果,获教育部肯定。   67、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全年任免干部38人次,完成2013年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开展2批8个职位竞争上岗工作。以竞争上岗方式提任干部8人。 选派43名干部参加上级选调培训;组织24名干部赴英国开展为期21天的学习培训。加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督促领导干部通过在线学习、自主选学方式按时完成40学时学习任务。   68、青年教师暑期学校成为北京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创新品牌项目,相关工作经验先后在2014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推进会作典型发言。学校获评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社会调研成果优秀组织单位,共获2014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69、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知行校训宣传实现中央电视台(7分钟重点报道,全国高校仅16所)、人民日报(校长专访)、光明日报(校训故事、理论文章)等国家一流媒体全覆盖,在师生、校友和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 原创话剧《茅以升》公演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15家国家重点媒体专题报道,各类媒体转载180余条;校长开学致辞获央视新闻频道、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等专题报道,中国科学报、新浪网等10余家网媒全文转载,社会影响广泛。 全年重点媒体文字报道212篇,千字以上89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人物专访、人物通讯32篇。5家以上媒体集中报道8次,联系接待媒体记者300余人次。   70、出台并落实《北京交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着力推进学校官方媒体和各单位网络媒体互动交流工作新格局。开通学校官方微信,成为网络宣传新载体,最高单条阅读量超过3万人次。   71、统战部被中央统战部评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无党派代表人士田卫平获评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信息员。   72、工会教代会工作有力推进 制定《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实施办法》,本年度共收到提案54项,确定立案20项、建议15项。 评选“三育人”先进集体4个、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名、管理服务育人先进个人17名、先进个人标兵1名。 语传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我校女教授协会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发挥教代会作用,在《北京交通大学章程(讨论稿)》制定、威海校区建设等重要工作中注重意见吸纳和重要环节的推动工作。   73、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获上级多项表彰 学校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首都社会管理综治委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平安校园示范校”称号。 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创新成果奖:打造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实践平台,全面促进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三等奖:加强三个统筹,切实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一等奖:构筑红色“1+3”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党员“亮出来”、“做出来”、“看出来”;优秀奖:以制度建设为本,深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北京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优秀示范项目:以学风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开展宣讲教育活动 我校保密办获得2010—2013年度北京市保密工作系统先进集体。 1单位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电信学院党委 2人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常彦勋、赵兴 1人获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杜永平 1人获北京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共10人):唐天巧 吴国璜荣获“2014北京榜样”提名奖、第六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 2人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姚燕安、蔡天芳 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评选中,1个党支部获一等奖,3个党支部获三等奖,10个党支部获优秀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校园文化建设   74、原创话剧《茅以升》公演 原创话剧《茅以升》公演。该剧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5部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剧本创作与精心排演,首场公演完美收官,反响热烈。成为学校又一项品牌文化活动。   75、完成首批文化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和第二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9项课题立项。   76、推进交大精神凝练工作,征集遴选表述方案10余条,开展全校范围新一轮意见征询。   77、“和谐中国多彩交大”2014新年教职工文艺汇演圆满成功。   78、学生艺术团开展国外演出6场,国内校外演出7场,校内演出10场 学生艺术团出访美国南部四州7所大学,演出6场,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达10余次,传扬中华经典民乐、武术、京剧等传统文化艺术,受到热烈欢迎。面向北京市近5千名观众传播高雅艺术。组织2场交响乐团北京音乐厅专场音乐会及民乐团和管乐团解放军军乐厅2专场音乐会。代表北京高校在清华大学演出《长征组歌》,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   79、“高雅艺术进校园”异彩纷呈 全年共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9场。   80、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获世界比赛冠军1项,国际比赛冠军1项。全国比赛冠军6项,北京市比赛冠军17项。   81、我校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出版高铁技术系列丛书。   基本建设与后勤保障   82、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完成学生公寓无线网二期工程,学生公寓无线网覆盖率达到40%。建设完成交大首个高性能计算平台,总峰值计算能力约为31Tflops。共完成作业787个。完成云服务器平台建设,为各单位免费提供云服务器。完成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桌面平台,为每个教师开通云桌面。完成集成39个应用的交大移动信息门户。   83、图书馆创新服务与环境改善取得重要成果 获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书香文化工作获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二等奖。新增SSCI、Springer等26个数据库。完成移动数字图书馆、学术搜索引擎思源搜索及自助借还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校内外资源统一发现、获取和集成管理,极大提升服务能力。   84、科技创业大厦暨北京CBTC研发中心工程竣工 项目总投资3.21亿元(北京市投资1.19亿),建筑面积61800平方米,地上16层,高65米,4月25日顺利竣工,5月完成移交。   85、住宅改造工程加速推进 学校住宅改造一期工程是我校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住宅项目,包含四座高层住宅楼、一座配套商业楼、一座垃圾站,总面积121450.37平方米,总用地面积315574.48平方米,地上最高29层,高79.2米。   86、海淀校区综合体育馆建设进展顺利 8月教育部批复综合体育馆项目建议书。10月上报可研报告,12月取得评审初评意见。此项目已有条件列入教育部2015年基建计划。   87、加强科技创安工程建设,整合资源,完成校园管理信息平台一期建设。   88、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较大提升 完成修缮改造项目200余项,资金近7000万元。主要包括图书馆节能改造(二期)、学生公寓安装空调电力增容、部分学生公寓改造、部分教学楼改造、消防泵房改造及消防改造等。 对全校85%以上的多媒体教室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为50%以上教室安装空调76台,更换、安装自动门9套,为1000多间学生宿舍安装空调。 建立后勤集团监控中心,实现地下管线三维系统、能源监测与控制平台、水电无人值守系统、智能化教室管理、图书馆智能节电等系统整合和优化。   89、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明显 逐步建立和完善节能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节水、节电、节气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学校能耗保持2013年能耗水平;被国家节能中心授予能效之星四星单位;被国管局、发改委、财政部联合评为第一批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成为国管局首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