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吴付来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05.01.2018  06:23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壮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都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应该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问题,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十九大召开前夕迎来80岁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这一评价既是对中国人民大学80年办学成就的全新凝练与概括,更是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精髓要义。

迈入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加快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新贡献。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味着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的贺信中用“独树一帜”一词评价了学校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特殊地位。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独树一帜”一词的每次出现,几乎都与文化自信有关。在公开披露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主要有三次国内讲话提到“独树一帜”,一次是强调“历史上的北京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一次是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一次是强调“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四个字始终传递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坚定自信。总书记在贺信中将“独树一帜”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创造的革命文化的挖掘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土壤充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围绕新时代的新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就必须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迈入新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新时代的新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积极推动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学理化、充分大众化,引导人们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等核心内容,真正解决好学懂弄通做实、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外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传播的“工作母机”和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以贯之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九大闭幕的第二天,我们成立了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由书记和校长担任中心主任。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站位和理论自觉。中心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优势,充分动员和汇集全国的顶级学术资源,不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力度,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加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发挥人民大学应有的作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聚焦新时代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要始终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紧紧把握创新这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标识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迈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风险和困难,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回应时代呼唤,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将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聚焦到我国发展和我们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

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有着“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勇于承担理论创新、资政启民的重要职责。我们将依托新成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牵引,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立足中国国情、根植实践沃土,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从人民群众鲜活的创造中发掘思想智慧、提出真知灼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原文刊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