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放管服” 推进"三到位"北京用“洪荒之力”为科技创新松绑添翼

24.09.2016  00:08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16-09-20
  本报讯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各方瞩目中重磅面世。日前,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李颖津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就此次深化改革发言时表示:“市财政等部门从五个方面提出的28项改革措施,其核心是聚焦‘放管服’、理顺责权利、助力供给侧,切实打破科研经费‘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以‘洪荒之力’助推首都科技创新。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处于创新资源密集、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果富集的高地,“三大科技城”“中关村升级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等正在成为“首都科技”的新引擎。北京市财政局把这种优势所在、资源所在,视为加快推动科研经费管理转型的力量所在、责任所在,全力推出 “松绑+激励”“放权+监管”“压责+服务”的硬招实策。
  一是在刮起“头脑风暴”中把权力放到位,让科研经费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实验没启动就得算出要用多少试管和白鼠”“出国交流地点没确定就得编出预算”“境外考察不能突破规定的天数和路线”“当年没用完的科研经费不能继续留用”“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科研人员不是懂报销、会报销的财务专家”……北京市财政局以“科研去枷锁,请您来吐槽”的方式,俯身倾听科研人员觉得憋屈、不吐不快的意见和牢骚,在梳理反思“槽点”“痛点”中明确了预算管理必须遵循科研工作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以人为本法则,坚决摒弃本末倒置、削足适履的做法,把管钱用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转变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这个根本点上。为此,北京市财政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凸显了更大尺度的思想解放和制度突破:
  ———简预算,提出预算编制只需编制一级费用科目,不用提供过细的测算依据,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项目可在部门预算批复前预拨科研经费,将项目立项论证与预算评审“合二为一”。
  ——松管控,允许科研单位自行组织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和自行选择评审专家,科研类差旅、会议、出国经费不再纳入“三公”经费范畴和“零增长”限制,对科研剩(结)余资金按照项目(课题)在研可结转、完成可留用的办法处理。
  ——重激励,将科研人员激励支出比例由5%提高至20%。
  ——增扶持,以不低于15%的幅度一次性增加市属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定额经费规模,并赋予其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拓渠道,支持采取PPP、与企业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拓展基础研究投入渠道。
  二是在打造“内控利器”中把监管落到位,为科研经费筑起阻截风险的“防火墙”。在权力“放下去”之后重点聚焦“接得住”“管得好”,为科研单位量身定制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控规则和机制,建设全市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开、信用管理、经费审计等制度体系,在绩效评价上引入同行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积极发挥国际国内同行、第三方机构和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力量介入评价的作用。
  三是在助推“双创热潮”中把服务做到位,向创新主体推出精准滴灌的“软环境”。运用首购订购、风险补偿、预留份额、评审优惠等政府采购政策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等合力化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投入在“漫灌变滴灌、输血变造血”中,不断释放出深度助推科技创新的强大功效。 (陈以勇)

新银发时代 享品质生活--2019北京银发消费月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商务之窗
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门店(第一批)正式发布
  今年是北京市开展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宣贯工作的第4年,自2016年北京市商务局将相关行业236个标准规范分11个行业(业态)汇编成册以来,已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召开系列宣贯会93场,共1.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