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找到两颗贫金属星

20.03.2015  19:11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日在兴隆观测站宣布,使用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即“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中外科学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赵刚研究员表示,近期有两项代表性成果发表。一项是找到两颗大气中金属丰度不足太阳万分之一的恒星,“贫金属恒星曾是最初照亮宇宙的天体,有‘宇宙化石’之称,研究这种天体对于研究银河系形成至关重要。”他说,全球目前已找到金属丰度少于太阳万分之一的恒星仅有16颗,“LAMOST的目标是找到10至20颗,甚至是金属丰度更低的恒星”。

  另一项成果在是通过LAMOST巡天光谱数据累计找到6个星流。星流是指沿着一条狭长轨道围绕星系运动、由众多同源恒星组成的链状结构,是球状星团或者矮星系受到星系引力的巨大潮汐作用而逐渐变形、瓦解、撕裂形成。赵刚称,科学家发现银河系通过吸积矮星系而形成更大的星系,通过分析星流可以探知银河系的形成过程,这正是目前天文界最前沿的问题之一。

  作为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LAMOST的第一批数据集包含220万条光谱。科学家们据此已取得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

  —— 在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区域内新发现近2000颗类星体,这是目前中国天文学家利用自主设备在该天区发现的世界上数目最多的类星体样本。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表示,这些类星体可用来探测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及其周围子结构中星际介质的化学组成。此外,类星体因距离地球遥远可被视作参考坐标,观测仙女星系如何相对银河系运动。

  ——累计发现了300多颗白矮星。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时期的代表性产物,可以用来独立确定星团年龄。赵永恒称,太阳可能在几十亿年后演变成白矮星,发现大量白矮星样本有助于确定银盘、球状星团和银晕年龄。

  ——对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银河系盘星的运动模式并非简单的圆周运动,其中银盘上方的恒星正在远离银河系中心运动,并伴随着沿盘向下运动的趋势。位于银盘中间下方的恒星进行相反方向运动。

  ——美国合作者发现一颗超高速星,这是国际上已发现20颗超高速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该星能够帮助天文学家了解黑洞附近的情况、银河系暗物质晕的性质和暗物质分布。

  ——发现28颗“白矮—主序”双星,其中两颗是共包层后双星候选体,有助于研究共包层演化。

  ——从157颗天琴RR变星中探测到3颗天琴RR变星存在超高声速激波现象,对于恒星结构与演化、银河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