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进行时 | 人发学院:初心引领 主动作为 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本网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人文与发展学院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切实确保主题教育走向深入、取得实效。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学院以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历史担当,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全院师生以一种昂扬的斗志、朴素的情怀和务实的行动投身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践行初心使命。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文与发展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化对脱贫攻坚政治逻辑、历史意义的认识,持续开展农村多元脱贫路径试验,积极撰写扶贫开发、精准脱贫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参与脱贫攻坚成就总结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战略,为决胜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形成自觉:不断深化对脱贫攻坚政治逻辑、历史意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福祉和政治诉求。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绝对贫困问题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性问题,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这一问题将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带着一种历史的延续感与厚重感,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文与发展学院作为中国农业最高学府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历来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秉承着“重拾人文情怀 讲好发展故事”的院训理念,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国家脱贫攻坚进军征程上,人文与发展学院理应勇担使命,有所作为。
人发学院师生深入田间开展脱贫调研
“看见普通人、走进普通人、讲述普通人”体现着人文与发展学院的研究视角;“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彰显着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深厚情怀。关注底层、关心民生、关爱弱者,人文与发展学院长期积淀的学院文化使得学院师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脱贫攻坚政治逻辑和历史意义,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形成行动的自觉。此外,为了进一步加深学院师生对脱贫攻坚政治逻辑、历史意义的认识,人文与发展学院也多次组织集中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党支部、各系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等范围内的专题学习讨论,加深认识、形成自觉。
行动研究:持续开展农村多元脱贫路径试验
立足于长期的研究积累,人文与发展学院在全国不同地区持续开展了农村多元脱贫路径的试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用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国家战略。
李小云教授河边村脱贫试验
围绕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学院李小云教授团队在云南勐腊县贫困村河边村开展了持续5年多的驻村扶贫实践,探索了深度性贫困村脱贫模式,帮助深度性贫困群体越过贫困陷阱的综合治理创新方案。经过5年的建设,通过“瑶族妈妈的嵌入式客居”等方式,深度贫困的瑶族山寨实现了脱贫,并启动乡村振兴行动。河边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农户为中心”的精准扶贫工作方式,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李小云教授也因此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河边村探索的深度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科学路径,也引起了学术界、社会各界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李小云教授《2020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2019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河边村进行了专题报道。
叶敬忠教授河北易县小农扶贫试验
围绕小农户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学院叶敬忠教授团队在2010年发起“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探索工作。研究团队与河北保定易县扶贫办合作,把贫困户的乡土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对接,成为贫困小农户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9年的实践表明,基于小农户生产、直接对接城市固定消费者的扶贫方式,可以成为贫困小农户增收脱贫的突破口。该模式引起了学术界、社会各界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于2018年7月4日对该模式进行了公开报道。围绕该模式撰写的《衔接小农生产和城市消费 实现稳定脱贫》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2018年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围绕该模式撰写的《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的论文2019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人发学院脱贫调研
此外,学院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南新县、陕西佳县、河北涉县等地区也建有试验点,老师们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试验探索,以实际行动做好学问,造福当地百姓。
资政辅政:积极撰写扶贫开发、精准脱贫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立足于扎实的实地调研工作和丰富的实地案例,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教师积极撰写政策建议,为国家脱贫攻坚行动提供参考依据,努力实现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
截至目前,学院已有多项政策建议获得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这些政策建议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宝贵依据,彰显了学院师生学以致用、心怀家国、济世安邦的赤诚之心和朴素情怀。
2018年,叶敬忠教授、贺聪志副教授撰写的政策建议《衔接小农生产和城市消费 实现稳定脱贫》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国务院扶贫办为此专门召开座谈会,叶敬忠教授详细汇报了其团队探索实施的“小农扶贫”模式;2018年2月10日中央办公厅信息综合室选报全文刊登李小云教授《2020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该建议报告系统提出了2020后农村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和新的扶贫政策的框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此外,左停教授的研究成果《坚持开发式扶贫玉综合保障性扶贫并重,探索脱贫新方法新经验》《四省藏区社会保障应对深度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关于建立基本粮田制度及其配套措施的建议》等也获得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成就总结: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成就总结工作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减贫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即将迎来全面验收的时刻,全面系统地总结其中的经验、讲述其中的故事、展示其中的成就不仅对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的本身很重要,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可以提振士气,鼓舞人心,为我们继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提供精神动力,还向世界贡献中国脱贫攻坚智慧,推进全人类的减贫事业发展。
人文与发展学院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成就总结工作的重大意义,举全院之力积极参与其中。 2019年,学院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教中心的“中部区域县、村脱贫攻坚经验总结”项目,获得790万的科研资助。学院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实施工作,多次组织项目动员会、协调会和推进会,整合全院资源并联合5所农林类高校组建了10支研究队伍,对我国中部区域10个省份的10个典型贫困县、50个典型贫困村开展了脱贫攻坚典型经验的深度调研和系统总结工作。
2019年9-10月,10个调研小组奔赴中部区域的江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海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湖北省、吉林省、湖南省和河南省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工作。各调研团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开展调研工作。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从总体上把握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政策设计、组织保障、扶贫举措、扶贫过程和扶贫效果等;深入乡村一线,了解农户的脱贫历程,掌握鲜活的个案材料。调研过程中,各调研团队非常注重组内交流分享,每天晚餐过后,便召开组内会议,大家分享调研发现,相互启发。
人发学院师生深入田间开展脱贫调研
实地调研稳扎稳打、有序推进,报告撰写更要深思熟虑、精益求精。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效果,推进项目实施的进度,促进不同研究团队的相互交流,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了两次由10个小组负责人参与的项目交流会,会上大家统一了相关认识,并依次汇报项目工作进展和报告撰写情况,通过讨论和交流提升报告的质量。截至目前,项目进展顺利,10个省份的总结报告初稿也已经撰写完成。
初心指引方向,使命催人奋进。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历史的交汇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文与发展学院将秉持初心、牢记责任,不断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立德树人,强农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