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金涌院士做客第219期星期四人文讲座

18.11.2016  05:06

11月10日,北京科技大学第219期星期四人文讲座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从诺贝尔奖谈创新思维》的专题讲座。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文法学院党委书记赵雨出席讲座。

金涌首先从诺贝尔奖造福人类的事例谈起,引入科研创新能力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体现的观点,以包括《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在内的多组数据指出科研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指出了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经济利益流失的现状。金涌教授认为,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才是唯一的科学发展模式。其次,金涌教授就一些常人认为的科研阻碍进行分析化解。以2010年诺贝尔奖石墨烯的发现为例,说明创新不一定要有昂贵的设备。以多位年轻诺贝尔奖得主为例,说明创造能力与年龄无关。

随即,引出问题“那么,科研创新到底需要什么呢?

金涌教授讲到,工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和思辨力;通过艺术与科学的嫁接进行最持久的发明创造。同时要抓住重点,做到优质科研,并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而在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方面,金涌教授认为除了演绎、归纳和直觉的综合运用之外,还需要有辩证法思维、佛家道家中的中道法、遮诠法和缘起论。通过多种认知思维方式,实现原创性科学发现。与此同时,创造力、想象力、联想力、变通力、摆脱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交叉和组合能力、观察力或洞察力辩证的思维能力、风险承受力、直觉、坚持力、科学家融入社会的能力、执行力、耐受力、好奇心、事业心也是一位成功的科研创新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最后,金涌教授强调,科研创新出于思索、出于实践,二者皆不可抛。只有在思考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知识而不被束缚,从而达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得无为之乐。”的境界,实现科研技术的创新。

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对自己的科研具有启发意义。并且表示会在实践中践行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主讲人简介

金涌, 1935年7月生于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四届至第六届)。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第三届至第六届)、中国颗粒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工程、流态化反应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技术专利37项。研究领域有气固湍动流态化和高速流化床反应器、团聚流态化、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颗粒粉体技术等。曾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获2006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PSRI讲座奖(AIChE PSRI, Lectureship Award)。事迹被收入 Who’s Who in the World、《中国当代名人录》。

(摄影:文法学院)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