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推动经济和产业走向全球高端

24.12.2017  12:42
原标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动力变革。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将“创新力”作为驱动力取代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双创”版图欣欣向荣,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力”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实力”塑造新格局

  几天前,全球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自然》杂志评出2017年十大科学人物,入选人是过去一年里在全球科学界最具影响力或最具重要性的人物,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名列其中。“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自然》杂志在新闻特写《量子之父》中这样描述他的地位。

  此言不虚。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并成功完成全部预定科学目标、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几年来,潘建伟团队不断刷新量子信息研究的世界纪录,成为重量级的领跑者。

  “感谢新时代,感谢伟大的祖国。”在获知入选十大科学人物后潘建伟说:“吾辈当继续努力前行,不负众望!”

  这并非孤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跑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越来越多像潘建伟这样的科学家成长起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知识产出国。

  在基础研究领域,量子信息、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和基因编辑、纳米催化等领域都取得大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空间科技、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新一代高铁、核能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等创新成就举世瞩目;在国际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中国科学院连续5年综合排名全球第一,多所中国大学跻身全球大学50强……

  我国科技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创新能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这种创新实力的崛起,正在改写世界科技创新版图,塑造出新的格局。

  正如外媒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为在技术上超越美国,中国正在做什么》中所说:“曾经完全是外国技术进口国的中国现已成为一个出口国。这个国家创下了一年内申请专利最多的新纪录,其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双创”培育新主体

  中国对世界创新格局的改写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2年,在世界500强企业的高技术企业中,我国只有1家企业入围,到2016年有11家企业入围,超过日本的6家,与美国19家的相对差距也明显缩小。

  这种趋势在初创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被称为“独角兽”企业。自2013年“独角兽”概念被提出以来,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几年,美国的霸主地位渐渐被动摇,中国正在迎头赶上。2013年中国“独角兽”公司数量为0,而2017年至今世界上新诞生的“独角兽”公司中,36%来自中国,41%来自美国。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阿里研究院、百度发展研究中心和滴滴政策研究院今年9月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解读中国互联网特色》显示,中国技术公司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速度比美国更快。中国人创立的这些“独角兽”企业,从初创到估值10亿美元,平均花费4年时间,而美国公司则要花费7年。中国有46%的“独角兽”公司两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9%。

  这些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初创企业,体现了中国自2014年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双创”事业的蓬勃发展。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双创”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对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6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4298家众创空间,与3000余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业加速器及156家国家高新区打造了接递有序的服务链条,形成从创意到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全国131家独角兽企业中,104家在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65家独角兽企业,是全球除硅谷之外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96家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张志宏在近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发布会上做报告时说,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就是培育了一大批创新活动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投入增加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有效支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主体”。

  “智造”开创新业态

  中国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在将科技实力变现为经济动力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过去,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标识的往往是价格低廉的低附加值产品,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智造”让中国货有了更高附加值。全世界超过70%的智能手机由中国制造,世界市场份额前5名的智能手机品牌中,中国占3席。中国还生产了全世界80%的太阳能电池板、空调、个人电脑。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既是新的产品,也代表了引领世界潮流的新业态和新生活方式。

  开创了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中国“智造”,正在被世界所共享。

  从单纯的建设及装备出口,到建设、装备和标准的整体输出,中国铁路“走出去”脚步已迈入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尤其是雅万高铁的建设项目,作为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的第一单,全部采用了中国高铁的技术和装备,让世界清楚看到“中国制造”的强硬实力。“中国高速铁路网的持续大规模扩展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延展,正在形成世界轨道交通格局的巨变和技术产业的重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说。

  改变中国人付款方式的移动支付,也开始改变世界人民的支付方式。在德国,汉高和阿尔迪等知名企业已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在印度,得益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与技术支持,手机下载Paytm就可实现充值、有线电视付费、实时转账、扫码消费和电影购票;在新加坡,为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政府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十年计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只有培育出强大的创新力,中国才能取得未来世界科技竞争的战略优势,才能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