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在清华——一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02.12.2014  16:57

  

  为大力推进清华的“三创”教育,进一步营造氛围、研讨问题、引领教育、传播精神,使创客文化在清华获得更广的受益面和更深的受益度,清华大学决定将每年11月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清华创客日” (Tsinghua Makers’Day)。11月29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宣布,“清华创客日”正式启动。


  “清华创客日”当天,创客空间运动发起人米奇•奥特曼在观看清华创客作品。实习记者 张 宇 摄


  随身携带监测PM2.5浓度的空气盒子、具有多自由度柔性仿象鼻机械臂装置、能够打印3D指甲和立体楼房的3D打印机、关注上班族健康的智能坐垫……这些蕴含着无限创意的成果出自同一个群体––“清华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Hacker/Maker,是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清华,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统称为“三创”,参与“三创”活动的师生都是广义上的清华创客。创客体现的精神是首创与开源、协作与分享,注重企业家与团队精神,并强调将梦想变成为现实。


  创客实践在清华大学的“三位一体,以学为主,通专融合,多样成长”的改革举措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清华大学24次教学讨论会闭幕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题时说,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首创精神、团队精神,要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等各种途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明确创客实践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模式在清华加以推广。


  从平台搭建到课程探索:蓬勃开展的清华创客教育


  2014年11月29日,清华迎来了第一个“创客日”。在此之前,清华的创客教育已经作为“三创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园子里蓬勃发展。


  作为校级“三创”活动支撑服务平台,清华i.Center是清华大学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名字中的“i”包含多重寓意:工业(industry)、国际化(international)、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 )、创新(innovation)……以及学生之主体“”(I)。中心涵盖工程、科学、艺术、人文等各个院系具有创新创意创业志趣的创客资源,1.5万平方米车间摆放着上百台数控车床、机床、铣床、精雕机以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提供全方位的创意创新实现服务。


  在清华大学教务处的指导下,清华i.Center创客空间,联合美术学院、工业工程系等院系以及校友会等业界精英,以学生为主体,已经开展了正式的“三创”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清华师生不约而同投入到具有鲜明实践性、创造性、互动性和学科交叉性的挑战性课程和研发项目中。


  美术学院副教授付志勇主持的设计创新工作坊“Design Now”,把每位参与者都当成一位英雄,活动设定了征集挑战、进入不寻常世界、奖励与开发、伴随成果和经验的回归等重要阶段,推动和支持青年创客走入创新的“英雄旅程”。一大批来自不同院系的清华学子和校外拥有技术背景的人员纷纷加入,完成了帮助异地情侣维护情感交流的“扎扎熊”、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浇花、浇菜的社交系统“约菜”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设计产品原型。


  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2012年起在学校教务处支持下开设了清华第一门挑战性学习示范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程,同学们在4天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技术攻关,草拟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商业策划书和原型产品,最后进行产品价值展示,接受专家评审。


  顾学雍同时也是Toyhouse的创始人,Toyhouse主要功能定位于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学校环境对培育可灵活重组的“人才团队”,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的极限。在服务功能上,Toyhouse除了联结起创客们与各类软硬件服务资源之外,还把创客们“玩中学、做中学”的精神,融入到必修课程之中,鼓励学生利用各类开源科技,把传统课堂与创客活动结合,利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创造综合性学习的乐趣。顾学雍说,创客思潮可以对清华的教学模式以及校园文化体验,带来一种新的体验,让学生从参与创客活动的过程中领会不同于传统校园活动的视野。


  自主学习+学科交叉:颠覆传统教育的创客实践


  创客空间运动发起人米奇•奥特曼表示,创客活动可以给教育带来一些很好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


  通过创客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自己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寻找解决路径,从而获得新知识,新启蒙。新一代创客代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生杨韵芳独立研制出了具有多自由度柔性仿象鼻机械臂装置,即ET手臂(Elephant Trunk Arm),该成果获得清华大学第32届“挑战杯”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杨韵芳说,创客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她发现自己无穷的潜力和未知的自己。


  “创客教育能够提供基于问题的思考,不像传统教育,根据教育大纲的规定被动学习知识。同学们自主提出问题之后,广泛的搜集资源,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然后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器械,自己尝试着解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逐渐培养出一种创新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的能力,不是像以前一样,我知道的知识多就代表我成功了,重要的是我知道问什么,我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并且能很好的解决它。” 杨韵芳说。


  创客不仅仅有新奇的想法,还追求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真正的产品来服务于大众。汽车工程系的硕士生王世栋和他的紫晶立方团队,将汽车研发的思路和经验用于3D打印机,开发第一台适合家庭使用的质优价廉的3D打印机,凭借良好的质量和“平民价格”,他们的3D打印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产品一直位居淘宝3D打印机销量前三甲。今年成立了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系今年新《公司法》颁布后的首家注册公司,获得了北京市首张新版营业执照。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创客合作,也推动了与其他实验室的密切联系,实现了更高层面和更加充分的“学科交叉”。


  2013年9月,清华创客空间学生社团成立,吸引了来自美术学院、机械系、精仪系、计算机系等20多个院系的三百名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付志勇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社团秉承“动手造万物、人人皆创客”的理念,通过组织创意工作坊、创客发声、创客马拉松等活动,成为清华校园创客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推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高校创客联盟。清华创客空间的组织者们有两个愿景:一是让所有同学都能成为创客的一分子,动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智能硬件;二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使创客空间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智能硬件创业的平台。


  创意创新创业: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战略


  清华的创客实践与清华x-lab、未来兴趣团队等“三创”教育活动,一起构成了清华在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崭新实践,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其中,未来兴趣团队依托于校团委,重点发掘学生的原始创意;创客依托i-center,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创意,开发原创性产品;x-lab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更侧重于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这样一来,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创业,逐步递进,协同互动,从而构成学校三创教育体系。


  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宏斌教授表示,把创客运动和创客理念引入大学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创客文化,与国内外顶尖创客共同参与开发具有原创内涵的产品,是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希望通过开展三创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独有的,清华学生无论将来做学问、搞管理还是办企业,都需要这种精神。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清华园走出原来越多富有创意、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型国家之栋梁。


  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建设清华新的创客空间。根据学校建设规划,2015年春季李兆基科技大楼预计将落成,届时清华i.Center将设置在科技大楼中并占据约16500平方米的面积,将成为国际化、集成化、跨学科的创新教育、创新实践与创新孵化平台,将建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大学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将采用会员制,结合全球化的资源,提供持续的创新课程、竞赛与活动,以及深度业界沙龙及聚会,促进创客技能培养,并以创客种子基金的模式支持创客团队的产品开发。创客空间提供创新孵化服务,与创客自主课堂和DIY辅修课程结合,提供最好的创客教育与创新氛围,建设创客最喜欢的创新基地,塑造清华创客空间的设计、科技与商业等交叉融合的独特品牌。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教授表示,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作为校内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将努力建设开放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服务,努力成为像图书馆、食堂一样,学生“离不开”的地方。


  “近年来学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创客活动蓬勃开展,虽然创客课程以及创客教育的未来还存在很多未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创客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影响着教育的未来。” 孙宏斌如是说。(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