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道德模范刘海鹰从医30年:要对得起患者信任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钟东波(左)为刘海鹰(右)颁发第八届首都道德模范荣誉证书。
刘海鹰开展义诊活动。
刘海鹰在贵州安顺义诊时给孩子们发放慰问品。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6日电 (记者 杜燕)“患者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刻,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我还不能倒下,我更要只争朝夕,能救一个是一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戴着颈托、围着护腰,吃着十几种药支撑下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站立手术只为患者能解除病痛。
刘海鹰从医30余年,投身公益10余年,常年坚持在手术一线,年均手术量达到800台以上,是国内脊柱手术量最多的医生之一。他以高超的医术,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赞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医生的使命与担当,曾荣获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爱心奖”等称号。就在今年,他从北京市260余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第八届首都道德模范,成为10位道德模范中唯一一位来自医疗领域的代表。
医者仁心,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
自1997年从德国留学归来,刘海鹰牵头组建了国内最早的成建制脊柱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并常年坚持在手术一线,年均手术量达到800台以上,是国内脊柱手术量最多的医生之一。
脊柱是连接躯体的中流砥柱,更有密布交错的神经组织。脊柱外科手术作为高技术、高风险的手术,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刘海鹰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下胸椎间盘切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针对多年来脊柱融合手术的缺陷,致力于脊柱非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其中棘突间弹性内固定、颈椎前路三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量居全国之首。针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扩大成形术,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颈椎后路椎板开门钛板,避免了“再关门”现象的发生,确保开门疗效。
他还针对中老年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大力开展并改进了腰椎后路侧弯矫形、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手术,极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同时取得良好疗效。针对老年人骨科疾病谱的改变,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与下肢关节疾病的处理顺序,为国人退行性疾病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他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完成万例脊柱外科手术,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寥寥无几,在重度脊柱畸形和退变性疾病诊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次手术,挺起脊梁还有做人的尊严
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马秀才是一名孤儿,父母双亡后,他辍学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个藏族小孩不仅脊柱侧弯,在脊髓发育上,也存在先天的椎管问题。
2006年,刘海鹰走进马秀才的家,看到破旧的家具陈设中好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贴在墙上。刘海鹰坚定地告诉马秀才,“我给你想办法”。
在刘海鹰和医院同事的帮助下,马秀才来到北京顺利进行了手术。身体扭曲的男孩挺直了腰板,并在恢复健康之后考上了大学。假期,他会到医院当志愿者。毕业后,他选择下乡成为了一名扶贫干部。
在马秀才身上,刘海鹰给予他的爱传承并延续了给更多地人。小拥忠来自四川理塘大山深处的贫困藏民家庭,患有重度胸腰椎后凸,身体严重扭曲,身高只相当于4岁的孩子。脊柱畸形进行性加重,出现双下肢疼痛、行走障碍,甚至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受到严重挤压,危及生命。
“一定要救这个孩子!”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刘海鹰将她接到北京救治。拥忠5岁时曾患结核,由于结核菌的侵蚀,胸、腰、骶椎早已畸形,有的几乎变成了空心,进行穿钉矫正,风险不是一般的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麻醉科、感染科、呼吸内科、反射科等多学科10余名顶级专家为她反复会诊,经过严密而大胆的权衡与论证,刘海鹰决定:不能再等了!立即开展抗结核治疗,手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随着孩子恢复情况再进一步考虑病灶清除,胸腰椎植骨,前路支撑等治疗。
持续了7个小时的手术成功了。术后的小拥忠身高增加了5.5厘米,孩子特有的灿烂笑容重新回到她天真的面庞。
2017年在理塘义诊中途,刘海鹰发现了德西拉姆,这个小姑娘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当时的腰背已弯到了100多度,肺功能也开始衰竭。即使见过很多“折叠病人”,小姑娘的样子仍让刘海鹰感到揪心。
“要为她治疗,不单单是挺起来脊梁,而是要恢复她做人的尊严。”刘海鹰马上把她接到北京安排治疗,手术十分成功,德西拉姆一下子“长”高了。看到曾经不敢上学的自卑少女终于成了笑容灿烂的阳光女孩,刘海鹰开心极了。
因为一场手术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彝族孤残少年马秀才、手术牵动70万网友的心的藏族小姑娘泽仁拥忠、术后足足长高25厘米的理塘女孩德西……一段段艰辛曲折的人生,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因为一次手术,因为一次善举而彻底改变他们的家人也终于抹去笼罩多年的阴霾,露出会心的笑脸。
小爱汇成大爱建立公益基金
门诊中,刘海鹰经常见到一些病人,有的脊柱畸形已经造成内脏功能衰竭,有的行将瘫痪。但他们往往满怀希望,却因无钱医治,不再回来。放弃手术,也就放弃了生命,作为医生,刘海鹰心情沉重。
遇到这类病人,他常常拿出钱来帮他们垫付一些费用,希望他们来做手术,但长期如此,难以为继,也是杯水车薪。
刘海鹰也开始意识到,还有很多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致使大量偏远地区贫困患者无医可治,如果有更多善款,加上他们团队的医术,可以让多少家庭获得新生啊。
经过多方奔走,2011年11月,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慈善组织,也是中国唯一专注脊柱健康的基金会,启动资金全部来源于刘海鹰以及团队的医学服务对象——病友和家属捐助的善款,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专家技术型基金会。
基金会不仅是一个医疗项目,更是意味着医者、百姓、捐助者联手共渡难关、走向光明的爱心之旅。医患同建公益基金,在北京也是首次。
十多年以来,刘海鹰教授和团队的医学专家及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公益义诊。义诊覆盖了“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深入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送医送药,足迹遍布西藏、新疆等16个省份43个贫困县市,行程逾20万公里。
为配合国家打赢扶贫攻坚战,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刘海鹰团队在全国建立了19个脊柱疾病国家级救助中心,先后为6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患者进行义诊。在宁夏、山西建立了3个“共筑脊梁,重在预防”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救助行动工作站,为近50000名青少年进行专业的脊柱侧弯筛查。在甘肃、贵州、河南、内蒙、山东、江西等地建立了9个医学专家工作站,通过联办讲座、论坛、讲解手术等方式,对数千名基层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班培训。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62人次,为118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希望。
2021年是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周年,2022年基金会将积极推动国家青少年脊柱侧弯监测防控项目和高原脊柱健康医疗公益项目,努力探索“共筑脊梁、重在预防”等脊病救助中国模式,用更有效的医疗扶贫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促进全民脊柱健康贡献自身力量。
只争朝夕,能救一个是一个
30年从医路,刘海鹰为万千患者解除病痛,他自己却因积劳成疾被四次被推上手术台。
大动脉整个闭塞了,疼得要命,也走不了,做完以后又复发,然后再做。但这样没几年就又堵上了,就还要再做……因为手术量太大,义诊工作太多,刘海鹰常常顾不上休息,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又投入工作。即使这样,他依然每天戴着颈托、围着护腰,吃着十几种药支撑下来为患者进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站立手术。
躺在手术床上的时候,刘海鹰从来不会穿病号服。他将自己比作一名与疾病斗争的战士,他为攻克医学难题而战,为保卫患者的健康而战。“战士嘛,就要穿战士的衣服。”在他看来“就算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因为自己的病,也让他更懂患者的痛苦,更能换位思考。“自己也曾躺上手术台,我也是一名患者,这让我更能体会患者的痛苦,也让我更能体会患者的信任的分量。患者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刻,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我还不能倒下,我更要只争朝夕,能救一个是一个。”刘海鹰说。(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