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媒商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砥砺发展六十载 躬耕教育传文脉 最是书香能致远

30.12.2015  05:55

60年前,新中国大学出版事业由她而启。一甲子的时光,穿过铅与墨的清香,随着移动与互联的交融,见证着一座明朝古刹拈花寺中如何走出了一个全媒体、现代化出版企业。这其间,有着躬耕教育、传承文脉的赤诚之心,有着企业发展、助益产业的砥砺之态。

60年为记,是为了纪念一路耕耘、一路风景,更是为了开启更为久远的未来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是这次回望和远瞻的主角。

扎根“教育” 助推文化内外两生花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新中国教育界起到开先河的典范作用——孕育而生的人大出版社,60年间延承母校的 基因与特质,之于教育学术发展、之于先进社会思想和理论传播、之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不负众望的探索精神和成就。可以说,植 根教育的人大出版社,从更广意义上深入助推了中华文化的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

奉献于教育学术发展

人大出版社以出版教材的方式,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她开创的直接深入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与大学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交融的大学出版模式,与理论创新共生共长,为学术理论知识的传播和弘扬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诞生后的第二个月,担负“校内铅印教材出版”任务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处旋即设立。彼时,新中国面临着哲学、人文科 学、社会科学如何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基础,像1951年出版处铅印的苏联教材《政治经济学教程》为后来新中国政 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1954年的《巴比伦皇帝汉谟拉比法典与巴比伦法解说》在半个世纪后还经常被专家学者引用。到1955年后,人大出版社 创立和发展初期的十几年间,人大出版社把人民大学各教研室、教师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教学用书作为出版的中心和重点,出版了大批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 的教材,其中很多马列主义、财贸、经济管理、法律、新闻、档案等方面的教材对当时及后来的学科建设都具有奠基的作用和里程碑意义,培育和滋养了几代学人, 塑造和影响了几代共和国的建设者。

从“奠基”起步,人大出版社在后来的发展中始终密切追踪、服务教育、学术的发展,尤其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表现出的全方位覆盖和高端引领等 特征得到了持续的强化和完善。早在1982年,人大出版社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作为贯穿人大出版社发展的核心特色产品,高校文科教 材逐步形成多层次发展特点,教育服务领域从本科逐步延伸至职教、成教、培训和研究生,到本世纪初已形成“全覆盖”局面;多系列的核心教材成为优化学科建 设、培养学科人才的重要力量:像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发推出并在2014年6月启动升级版的“21世纪系列教材”,以近百个系列近2000个品种构成的 庞大系列教材群,服务了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所有高校人文社科专业领域,而具体到其中的某一个系列,如“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至今已经出版超 过120种,形成了由本科教材、案例分析教材、法硕系列教材、法学研究生教材、练习题集、教学法条等多个板块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教材体系, 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整体的解决方案。人大出版社对教学起到了助推作用的品种还有很多,如《微积分》为全国大学数学教学、教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会计系列教材”作为国内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版次最多、发行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使用学生人数最多的会计系列教材,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生巨大变化的 过程中,服务并引领了高校会计教学的发展。

在人大出版社60年发展历程中,学术著作是发于教材之后但举足轻重的出版主线,亦被认为是真正为文化积累作贡献的力量所在。在学术出版上,人大 出版社坚持百家争鸣,注重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引进西方著作与出版本土优秀原创学术著作双管齐下,持续推动并引领学术发展。如原创系列“中国经济问题丛 书”中很多著作都成为中央政府乃至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吸引外资政策、解决三农问题等的理论指导书。同时,这些著作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所发 展出的经济学理念,也为中国特色经济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版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与传播学、哲学、历史学等哲学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精选了近十几年来国外相关领域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这套开放性丛书至今已经累计出版了近200种图书。该译丛的出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 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奉献于优秀思想和理论传播

人大出版社与绝大多数大学社甚至说绝大多数出版机构的一大不同之处还在于,她从立社之初就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研究的优势,将政治理论图书的出版作为自己的传统特色,为先进社会思想和理论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社初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为政治服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不断革命》及《毛泽东论哲学》、《毛泽东论调查研究》等大量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和教材开始,人大出版社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业界誉为“红色 出版社”。1978年出版社复社之初就迅速出版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著作,上世纪80年代人大出版社坚持理论类图书的出版比例,始终坚 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出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政治思想工作大全》、《当代大思路——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四项基本原则解说》等大批优 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进入21世纪,人大出版社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出版重镇的地位,出版了李瑞环、李铁映、成思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学哲 学 用哲学》、《改革 开放 探索》、《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等,推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等系列丛书。人大出版社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十八大胜利召开、抗战胜利70周年等多个历史契机下,倾力打造主题出版、红色阅读,以《人间正道》、《十八大后经济改革与转型》、《抗战家书》等众 多精品图书倾情讴歌并传递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人大出版社背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有着国家重点学科马思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资源,在两课教材出版 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大出版社历来重视两课教材的出版工作,从早在1981年推出累计销售上千万册李秀林等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始, 人大出版社配合高校课程改革出版的品种不断增加,并成为当时两课教材获奖品种最多的出版社之一。在2003年第四轮两课教材的调整中,人大出版社有7门教 材被确定为教育部推荐教材,成为帮助一代代青年学习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以及各种思想、思潮的交锋,人大出版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出版方针,在夯实了“治社之基”的同时,真正成为了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传播者。

奉献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60年间,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全国的人大出版社还拓开了一条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本着“交融互鉴、和合共生”这样的哲学之道,以日渐成熟的姿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互通,特别是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发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出版服务高等教育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使命的人大出版社就树立了一个目标——开阔视野,面向世界,加强版权交 流,满足国内外高层次读者的需求。从1995年开始,人大出版社开始大规模从国外引进、翻译、出版一流教材和图书,并在“十五”期间以1482种的引进版 选题实现了多领域、多系列、深层次扩展,并在之后的“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持续打造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科学译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经典译丛”等顶尖学术图书系列,搭建了中外学术互通的桥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大出版社在推进中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双 赢。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被介绍到海外的《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和《现代美学体系》、《语言学纲要》等开始,人大出版社就一直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进行不懈的追求,并在“十一五”期间紧扣国家“走出去”战略,以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提升国际性行动计划”为依托,迎来了“走出去”首轮高潮期,将《学哲学 用哲学》、《论民主》、《中国佛教文化》、《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报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录丛刊”等436种图书推向世界。而到了“十二五”时 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需求日渐强烈,人大出版社在坚持出教材学术精品的基础上,形成了“高端学术著作国际出版” 的“走出去”品牌: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单体社“走出去”综合排名中连续7年排名前两位,成为我国版权输出名副其实的排头兵;为提 升杰出学术著作在各语种国家的影响力,不仅注重输出图书的英文版版权,还进一步加强图书多语种化战略的实施——截至2015年,人大出版社已经与十几个不 同语种的出版机构确立了合作关系,可以翻译出版的语种包括英文、韩文、波兰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马来文、土耳其文、意大利文、 越南文、日文等,人大出版社的对外版权输出工作自2011年以来常常是多个语种同时输出,非英语语种的输出占全部版权输出的50%~60%,形成“走出 去”图书多语种出版态势;通过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剑桥大学出版社、劳特里奇出版社等全球著名的大型教育出版机构建立稳固深入的“走出去”图书出版合 作关系,与全球最具学术影响力的教育机构的出版部门进行国际出版合作,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人大出版社初步形成了跨国界、跨地域、跨语种的文化影 响力,构建了多层次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国际出版平台,推动中外学者和中外学术出版者的对话与交流。

总体而言,人大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的进程一同发展进步,而这家肩负着“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诸多荣誉的出版企业未来还将以更成熟的运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出版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立足“精品” 打造人文社科出版领先品牌

60载持久绽放的教育、文化奉献之花,是人大出版社发展价值的深度外延。而这价值,又是由一种又一种精品出版物沉淀而成。也正因如此,要追溯和 理解人大出版社的发展价值,就离不开她的“精品打造”之路。这条路,同时也是以人文社科出版为核心的品牌打造之路——从品牌战略到配套举措,从更新演变到 品牌特性,从社会效益到经济效益,人大出版社展示的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性的品牌工程,同时也深刻阐释了一个出版企业的品牌内涵。

战略引领配套跟进

在人大出版社60年的发展关键词中,“精品”二字不可或缺。自诞生之日起出版社就一以贯之的精品追求,逐步使之上升至战略、规划层面,并从制度、机构等多方面获得配套支撑,为品牌的塑造、完善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十五”期间,人大出版社明确“精品战略”,在选题方面提出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内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的紧迫形势,提高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和竞争 优势,真诚团结和涵养作者资源与出版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其他教学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出精品、出上品。在这5年,人大出版社通过主抓教材 精品、学术精品、引进版精品,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相呼应的品牌形象;通过大幅调整出书结构,进一步夯实了“以教材精品为主体、以学术精品和 大众精品为两翼”的出版格局,沿用至今的“学术沃土 思想摇篮”的品牌描述得以产生。这一时期对于品牌初步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接下来的2006~2010年,人大出版社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精品出版战略,品 牌建设工程成果显著,反映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先品牌的影响力凸显:这期间,人大出版社进一步强化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心的优势,建成了学科齐备的人 文社会科学本科教材体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材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其中,361种教材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8种教材被评为“普通高 等教育精品教材”,104种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此外,通过“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等大量精品图书的出版巩固了人大 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出版重镇的地位,通过《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汤一介集》、《康有为全集》、《吴晗全集》、《郑成思版权文集》、“当代中国人文大 系”等系列著作的出版凸显了人大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出版基地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人大出版社特色的畅销书运作模式,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畅销图 书,如《毛泽东传》、《影响力》、《牛奶可乐经济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等。

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快速发展,人大出版社在“十二五”期间已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规模扩张和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发展重心进一步从规模速 度向品牌质量转移。在这5年中,人大出版社一如既往坚持精品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业态,通过产品优势树立品牌优势,进一步强化人大出版社在中国人 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即:坚持教材精品是立社之本,强化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地位;坚持学术精品战略,打造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第一品 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人大出版社特色的大众精品。

战略性的引导为人大出版社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前瞻性、计划性和指导性作用。而在不同时期,精品战略的背景、着眼点、表述重点各不相同,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人大出版社品牌的成长脉络。并且,为了确保战略的落地,人大出版社通过各项制度、管理、培训使精品的打造、品牌的建设在客观上获得外在 保障,在主观上获得内化动力。

品牌特性赢得竞争优势

人大出版社用60年的时间成功打造了人文社科出版领域的领先品牌,而其中的一些支撑性因素已经内化为品牌基因,确保了品牌的生存能力和特性,并以此使人大出版社不断赢得竞争优势。

纵观人大出版社各阶段、各年份的发展表述,“质量”是绝对的热频词。从建社之初陆续制定的《编辑人员基本职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关于改进 编辑工作的几项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教材出版审查暂行办法(草案)》这些规章制度的雏形开始,人大出版社不间断地狠抓质量,在后来的发展中推出了《出版 社关于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措施计划安排》、《关于以质量为中心的奖惩责任制实施办法》、《出版社质量管理规定》等大量与质量相关的制度,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 组,并在出版界首设专门进行质量管理的部门,使质量管理实现了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并仍在不断完善中。直到“十二五”期间,人大出版社进一步 加强质量管理,加大编校质检覆盖面,占比从20%提高到30%,并提高付印样检查的比重,再度修订《编辑加工基本规范》。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人大出版社始 终将图书质量这一环放在出版社整体发展系统中,使其与结构调整、规模发展、组织管理进行协调推进。质量保障成就了品牌产生的基础性土壤。

人大出版社在60年里涵养了一大批跨年代的经典品种,它们在开放性和创新性方面如出一辙,并由此衍生出了长青不败的引领性和权威性,这恰是品牌 的魅力和胸襟所在。以“21世纪系列教材”为例,该产品群由人大出版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经过十多年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发展,通过开放性的品种增 长、修订更新、配套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人大出版社的龙头产品,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深具前沿引领作用、最为系统的本土教材系列。其中,数百种教材入选国 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百余种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精品教材”,累计销量超过5000万册,已是业内的良好品牌。随着时代的 前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延续这一系列的品牌优势,成为人大出版社“十二五”时期正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自2012年起,人大出版社启动升级“21 世纪系列教材”的工作,“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所规划的学科和课程坚持以教育部颁布的相关学科和课程设置文件为指导,立足于人大出版社多年来建立的优势 学科和品牌形象,做到既突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又逐步向相关弱势学科领域渗透和覆盖,全面合理,点面结合,扬长避短。人大出版社在内容上做到全面性、权 威性、通用性,兼顾创新性、前沿性、启发性;在遴选作者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遴选。该系列教材预计在3年内基本完成升级换代,截至2015年5月已 出版的“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中已有多种图书入选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级规划教材。总体而言,这套教材对于整个出版社教材品牌的树立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对于诠释人大出版社品牌内涵和呈现品牌建设过程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

实际上,人大出版社堪称精品的图书不胜枚举,像上世纪80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微积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 献》、“中国人民大学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等,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民大学新编百余种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经济科学 文库”、“法律科学文库”、《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传统道德”丛书、“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等,以及“21世纪以来的当代著名法学家文库”、“新生代学 人文丛”、“新闻传播文库”、“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康德著作全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社会学文库”、“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中 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等等,这其中不乏跨年代开发的图书,也进一步解释了品牌生成的难能可贵。

品牌效能的释放离不开市场营销和渠道发行,人大出版社在这方面实现了全面拓进和精细化运作。从1985年起,人大出版社开展自办发行业务,经过 十余年的努力,发行网点遍布全国;而为了使图书发行工作更进一步市场化,人大出版社在发行工作中不断深化以加强现代营销为导向的改革创新,于2000年组 建了市场营销部。到了“十二五”期间,面对图书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大出版社拓展发行新渠道,进一步实现市场营销精细化:成立四大销售部,加强了本版发 行对一线市场的把握;成立网店业务组,对当当网、亚马逊中国、京东商城三大网店业务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一调整反映了该社在面对渠道变化时的应变能力,在发 行渠道由线下向线上转变的过程中,出版社把握住了主动权。设立天猫直营店,成立馆配业务组,这些都是人大出版社在发行市场深耕细作的业务保障。

品牌发展带来双效齐飞

60年来,一系列有文化积累价值、推动教育发展的精品图书赢得了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人大出版社持续发展带来了经济推动力,可谓双效齐飞,这也正是品牌的价值所在。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人大出版社成为少数囊括“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几乎所有国家顶级出版奖项的出版社, 并多次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密集的获奖频率和庞大的获奖种类 在高校出版社中位居前列。特别是先后荣获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奖项也见证了人大出版社品牌的 社会价值和美誉度。

经过了时代的淘洗,人大出版社的品牌精神、品牌特性让产品在不断自我超越的活力中获得了长久的市场生命力,使很多产品展示出了不容小觑的经济能 量。在教材方面,出版于1981年的《微积分》目前已出版到第3版,印数总计650万册左右,销量在全国经管类数学教材中名列前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大出版社出版教材500余种,其中发行量在50万册以上的20多种;发行量在百万册以上的近10种,有的高达400万册。上世纪90年代末开发的“21 世纪系列教材”累计销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销量最大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销售码洋过亿。在主题出版方面,截至2015年4月,《学 哲学 用哲学》出版了平装本、精装本、线装本、英文版、俄文版等多个版本,累计销量近百万册;在学术著作方面,《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累计销售近10万册; “大师细说博弈论”丛书在2年多的时间里合计发行超过15万册,成为国内最为热销的“博弈论”入门读物丛书。在大众图书方面,《毛泽东传》重印20余次, 累计实现销售近百万册;高占祥《新三字经》成人版、学生版、动漫版等累计实现销售60万册;《大道之行》在2015年一上市就在三大网店销售一空,不到1 年时间发行了17万册。

锐意“革新” 人文沉淀蕴含长线发展

人大出版社的60年,是不断拓进、砥砺求索的60年。作为一家文化机构,她以兼收并蓄、固本求新的精神,为个体甚至为产业的发展不停止地探索新路。她紧跟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脚步、产业的进程,谋划发展长线,向着打造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国家出版名片”而一路前行。

改革创新不断引领发展新里程

今天的人大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特色,具有多学科、多类型、多媒体综合出版功能的出版社,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高校出版社乃至全国出版社的前列。

在过往60年间,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阶段性的发展变革和特色选择:从1955年成立起,峥嵘岁月见证了初创荣光,人大出版社在成 立初期完成了最初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初步树立起出版理念,有效服务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从1978年复社后,人大出版社通过调整机构设置、健全规章 制度,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快速发展,从而在1990年代实现了从3000万到3个亿的飞跃,昂首步入“大社名社”行列。上世纪 末,人大出版社已经确立了“以自我扩张为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践行“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出版理念,从被誉为“引领了汉译国 外经济学名著第三次浪潮”的系列丛书开始,引领了版权贸易和国际合作的新潮流。而步入新世纪后,在2005年迎来50华诞的人大出版社,以集团化改造激发 企业内部活力,“一体两翼”的出版机构日臻完善,版权贸易拓展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十一五”期间,推进完成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大力实施“精 品战略”,提升品牌影响力。这期间版权输出成果斐然,在全国单体出版社中名列榜首。到今天,已经形成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第一品牌的人大出版社,在数字时 代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进一步控制选题、优化结构、打造亮点、提高效益,深化“高端学术著作国际出版”的“走出去”特色,全力打造全媒体出版时代的 “国家出版名片”。这些历程是一个出版企业的成长缩影,也局部地映射着产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人大出版社不仅在不断突破自我,也在很多时候成为了整个出 版产业的探路者和前行者。

作为我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出版社的建立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的大学出版事业从这里起航。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学社 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人大出版社的曲折发展和艰辛探索,为后续的各大学社积累了出版理念、目标定位、经营原则、管理模式、编辑业务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为 整个大学出版领域树立了高校主办、教育部门主管、新闻出版部门业务领导的行业管理模式,也为整个中国出版事业创造性地开拓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出版新领域 和新道路。在后来的发展中,人大出版社不断发挥着领先示范作用:为了加强大学社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大学出版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人大出版社积极建议和筹 措成立大学版协;2001年~2003年,人大出版社筹建并开通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其中教材网通过网络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全 国大学社有机联合起来,实现了政府对高校出版社的网络管理、实现了高校出版社的联合发行营销、实现了高校出版社的教材图书的联合宣传推广;在人大出版社多 方邀请国际出版机构和版权代理公司入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努力下,2009年12月11日,中关村版权联盟成立。在日常工作中,人大出版社积 极协助国际版权贸易基地组织版权沙龙活动,促进了国内外版权产业相关机构、企业交流与合作,为加强版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除了这些平台的打造,人大出版 社在教材本土化出版、自办发行、薪酬体系构建、内涵式发展等多方面都为大学社群体以及出版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人文精神涵养企业文化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老校长吴玉章于1955年4月29日发布《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问题》宣告出版社成立时起,一代又一代人大出版人 为出版社的发展、为文化出版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信仰,从为人大出版社发展奠基、壮大执掌大旗的历任社长陈维雄、谢韬、罗国杰、杜厚文、王霁、贺耀敏、 李永强,从过往那些耕耘于墨香纸语的老一辈出版人,到今天这些在移动与互联网中寻找文化价值的出版新军,他们在不同时代展示人大出版的人文精神和追求,并 使之沉淀为关乎发展的企业文化。

人大出版社历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经过60年的沉淀,人大出版社坚持以机制激励人、以事业凝聚人,同时还重视以文化塑造人、用感情温暖人。在企 业文化建设中形成了独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营造健康和谐、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通过主题活动、党团活动、工会活动,搭建快乐工 作、施展才华的平台,提供全面发展、自我成长的舞台。在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人才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人才被认为是人大出版社的灵魂。为了激发员工活力,人大出版社设立利润考核制度、人才储备制度、业务师徒制度等多重激励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储 备与选拨任用,不断完善编辑培训体系,注重提升编辑业务水平,为品牌建设打造人才基础。执行中创新思路和办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比如人大出版社目前逐步 实现利润考核,对编辑考核通过几年的绩效考评改革基本达到既定目标,出版队伍年轻、稳定,发展好的、利润高的部门得到激励,发展不好、利润低的部门通过自 身调整产品结构和人员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造全媒体出版的 国家出版名片

走到 “十三五”的开局年,人大出版社的发展愿景很明确,那就是打造全媒体出版的“国家出版名片”。

面对出版行业竞争加剧、出版物品种多样化、市场化形式更明确、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冲击明显等一系列新形式,人大出版社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 务”,确立了以改革促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带动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式与外延式并举、集团化、多媒体兼营、产学研一体的发展道路 和发展思想,深入分析研究教育、专业、大众三类出版需求,力求实现出版社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的战略转型,目前已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

一方面,人大出版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数字化发展。人大出版社确定了出版数字化探索的基本思路:以教育和专业数字出版产品为切入点,以大众 数字出版产品为亮点,以出版社重点投资和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启动发展,灵活与各类具有技术优势和渠道资源的公司展开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搭建人文社会科 学教育和专业研究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并成为手机出版等大众数字阅读需求产品形式的活跃者。2012年2月,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成立 以来,人大出版社电子书、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取得一定成效,教学资源库、专题数据库进一步充实完善。2015年3月,人大出版社入选2014年中央 转型示范单位。

另一方面,人大出版社积极树立文化产业“大运营”概念,谨慎探索多元化经营。人大出版社于2013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培训中 心;2014年,人大出版社成立中华戏曲项目组探索运营戏曲,投资原创舞台剧《一期一会》,迈出了人大出版社探索文化产业“大运营”的重要一步。

不难看出的是,一个出版企业正以新时代的探索精神和方式,为新的愿景奋起前行。她带着60载激情与荣光的出版记忆,以一脉相承的姿态,承载着文化的力量,向着久远的未来而去。也惟愿,在每一个以纪念为开始的新阶段,她都能“造化借羽翼,俱起翻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