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场馆关注“赛后利用” 水立方拟建地下冰场

22.08.2016  16:46

从北京冬奥组委获悉,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将再次亮相2022年冬奥会;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搭建可拆卸冰场,作为冰壶比赛场等,并在赛后开放冰场。图为民众在水立方嬉水。

  中新北京网8月22日电 (记者 曾鼐)北京冬奥会场馆如何设计?“赛后利用”是规划重点。记者从北京冬奥组委获悉,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将再次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搭建可拆卸冰场,举办冰壶比赛等,赛后将开放冰场,让民众尽享两届奥运赛事的成果。

   奥运场馆利用率高 冬奥会北京仅新建1座馆

  2022年冬奥会,场馆怎么建?据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桂琳介绍,冬奥会计划使用25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北京赛区12个场馆中的11个场馆为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只新建1座场馆。

  据悉,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留的90多个奥运场馆,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场馆每年80%以上的时间都在进行文体、演出活动,利用率高。

  到了2022年,这些场馆也将逐一“变身”:鸟巢将用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水立方用于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五棵松体育中心用于女子冰球比赛,国际会议中心将作为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

  而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竞赛场,是国家速滑馆。据介绍,该场馆是将2008年的两个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拆除后进行建设。“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场馆原有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桂琳说。

  张家口赛区,同样将以“利用现有的场馆”为规划原则。桂琳介绍,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场地A和场地B,是利用现有的云顶滑雪场改建而成,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雪道、酒店、蓄水池、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即便在2022冬奥会后,这些增补的比赛赛道和设置,也可继续服务于云顶滑雪场的可持续运营。

  “从申办之初,我们就很重视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将传承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拓展和创新”,桂琳说。

   水立方变“冰立方”  夏天游泳冬天滑冰

  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变为冰立方。据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介绍,水立方比赛大厅在2022年之前,将转变成为设有4条冰道的标准冰壶赛场,部分赛事配套设施,如临时观众席、运动员更衣室等,将根据需求适时改造。

  而改造中,则面临冰面质量、空调、灯光和音响等诸多困难。其中,空调系统改造是一大难题。

  根据要求,奥运冰壶场地的冰面温度需要达到-10℃,但观众席的温度要控制在16℃-18℃。杨奇勇表示,将严格保证冰面质量,不能因为观众进出对冰面产生干扰;此外,光学和音响系统也要满足冰面质量以及高清电视转播的双重要求。

  据杨奇勇介绍,为了给冰上赛事提供良好的训练热身条件,水立方拟在南广场新建地下冰场,并将永久保留冰壶赛道作为奥运遗产供民众体验,赛后开放滑冰等。他透露,水立方南广场地下冰场有望在明年对外开放。

  未来,水立方还将实现冰立方功能转换,比赛大厅将具备冰上赛事、水上赛事、大型商业活动和驻场演出的承办条件,也同时具备承接冰上演出的能力。赛后的水立方,将在游泳季和冰季之间不断转换,冬季水立方是冰场,夏季则还原为水上运动区。

   专家:重视临时场馆和“可拆卸”建筑

  “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是个世界性难题。”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表示,在场馆建设初期要整体布局,注重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发挥2008年奥运会后场馆运营的经验。

  针对一些国家的失败经历,霍建新强调“要吸取教训”。例如,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体育设施浪费颇为严重,主体育场顶棚在奥运会举行时还未建好,奥运会结束多年后依然没有竣工,超出预算10多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其主场馆蚕室综合运动场却连续巨额亏损;日本在1998年主办长野冬奥会时,重蹈蒙特利尔“浪费”的覆辙,花了190亿美元建设高速火车和高科技的单人雪橇跑道等。

  “一定要注重再生与可持续发展。”霍建新以英国伦敦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例,强调要充分利用原有体育场馆、兴建临时体育场馆及新建永久性建筑中的可拆卸设施。

  霍建新说,在伦敦奥运会14个新建的体育场馆中,有8个临时性体育场馆,大都规划在英国著名景点,降低了赛后利用难度;另外6个永久性体育场,比赛结束后也进行了瘦身。例如,伦敦奥运会时可容纳8万余人的主场馆“伦敦碗”,赛后拆除5.5万个临时座椅,只保留了底部的2.5万个座位。

  “可拆卸”也是场馆利用的宝贵经验。据霍建新介绍,为保障临时性场馆赛后的再生利用,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42%的建材来自循环使用的材料,其中临时性建筑篮球馆,使用了1000多吨钢铁件,拆除后钢材被运往巴西。

  “冬奥会与夏季奥运会不同,要根据特点,提前建设规划。”霍建新建议,要多参考其他国家的运营管理经验,场馆建设要留出发展的空间,探索体育场馆设计、规划、运营等一体化。(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