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农民日报社记者李朝民:用新闻扶贫撬动山乡巨变
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社时强调指出,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汪洋副总理在视察农民日报社时说,当好记者,脑中要有政治,胸中要有全局,心中要有农民,脚下要有题材,手下要有水平。对三农记者而言,农民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中国三农故事就演绎在哪里。按照中宣部总体部署,农民日报社编委会选派4名编辑记者,从4月28日至5月31日,分赴湖南、山西、安徽、海南4个省的4个村庄驻村调研采访。
作者挑水帮着贫困户浇西瓜苗
我蹲点在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与山村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交流情感体察农情,记录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行动。同时,我还积极开展新闻扶贫活动,帮助罗汉村解决了一些发展难题,受到当地干群发自内心的称赞。此次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不仅蹲出了感觉、驻出了感情,还采写了《光棍汉脱贫记》(包括视频版)《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原味乡村中平凡的奋斗者》《留守母亲骨子里的家风力量》《“城归潮”中的创业先锋》等多篇带有泥土味儿的报道,讲述了乡亲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进故事,展现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风貌。结合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我对新闻扶贫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作者(左)帮贫困户干农活
作者帮贫困户收割油菜籽
农民太欢迎了
罗汉村是邵阳县最偏远的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68人。在我到罗汉村之前,连邵阳县的主要领导都很少去过。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记者,但我的到来,乡亲们却倍感亲切。他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中央派下来的人。面对群众对我的高看,我惟有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能给党和政府抹黑!我虽然住在老乡家里,但食宿费用自理。一个月来,我与村民在同一块田里劳作、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屋檐下谈心,同看乡野美景、同听蛙声鸡啼,慢慢走近了乡村深处,走进了乡亲心里,与乡土贴得更近了、与百姓的心连得更紧了。乡亲们纷纷由衷感慨:“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封感谢信的事儿。5月22日,中宣部给我们每位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发了一封慰问信。农民日报社党委对此信高度重视,5月23日上午一大早就把慰问信转发给4位驻村记者。慰问信中有两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代向山村里的父老乡亲问好!祝愿他们家家户户早日过上好日子!当日下午,我在新一届罗汉村支“两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转达了中宣部对父老乡亲的慰问和祝福。罗汉村支“两委”和三千父老乡亲,无不振奋、无不感谢。为表达感谢之情,罗汉村支“两委”挥毫泼墨给中宣部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信主要内容有:介绍了罗汉村的精准扶贫情况、对驻村调研采访记者给予高度肯定、期盼中宣部今后能多搞些这样赢民心的蹲点调研活动。感谢信表态说:“我们一定会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实现整村脱贫。”
这封感谢信很耐人寻味。类似这样走心的事儿,还有不少,比如我帮他们浇西瓜、放羊、割油菜,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儿,淳朴的乡亲们便用加个菜这样实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体贴和关心。我是北方人,吃面食居多,老乡们变着花样做给我吃,比如饺子、面条、馒头等。
光棍汉邓再良在展示脱贫承诺书
作者(右)与光棍汉一起过端午节
记者收获太大了
作为农民日报记者,“崇农立言、惟仁求真”是我们的宗旨。农民日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其新闻在基层,编辑记者必须走到基层、走到农民中去。编辑记者只有了解实际、了解农民,只有不忘记养育自己的中国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自觉践行“走转改”活动,才能自觉“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经过驻村调研采访,我第一个收获就是锻炼了党性,淬炼了工作作风,对国情农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视角。
同时,我还提升了新闻业务水平。我撰写的《光棍汉脱贫记》6篇系列报道,重点记录了我与县乡村干部一起,帮助光棍汉邓再良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了他的内生动力,用勤劳兑现“我脱贫、我光荣”的承诺,最终实现了从“二逛子”变身保洁员的蜕变。《光棍汉脱贫记》系列报道经过农民日报和旗下的融媒体重点传播后,受到中宣部、农业部有关领导高度关注。6月2日,经央视《焦点访谈》深度报道,我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红”。其后,农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对我的扶贫故事也给予跟进报道。6月8日,在中宣部举行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上,我与新华社、央视的两位记者一起,作为媒体代表作典型发言。《光棍汉脱贫记》系列报道之所以诞生,主要是因为得益于农民日报三农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计划。该计划2013年3月启动,旨在推动三农新闻宣传报道在专业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上实现质的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25日行前培训会上,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张强的一段话点中报道的精髓,让我醍醐灌顶。他说,此次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不是歌功颂德的,要重点关注精准扶贫的动态进程,要深刻领悟共产党为贫苦群众谋幸福的初心。这些讲话精神,如何在报道中体现?我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最后确定了主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第三个收获就是感受到了新闻扶贫的力量。在罗汉村精准扶贫过程中,我没有把自己当作旁观者,而是当作罗汉村里一分子,与干部们一起帮扶贫困户。同时,我把调研采访发现的问题和老百姓的诉求,归纳整理后一揽子“打包”反映给邵阳县委书记蒋伟。蒋伟书记高度重视百姓诉求,第一时间带着国土、教育、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负责人,到罗汉村现场办公。如今,罗汉村正发生着巨变:村民盼望10年的3.9公里主干道即将竣工,两处人畜饮水工程正在整改施工,村部活动中心、村中心小学、乡村旅游、矿泉水厂、集中光伏电站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作者(右三)采访前去看望光棍汉邓再良的邵阳县委书记蒋伟(右二)
作者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活动太有意义了
老百姓为何盼着驻村活动长期搞下去?主要因为活动太有意义了。在我看来,它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基地、窗口、桥梁。具体言之,驻点调研采访的村,为记者们了解真实乡土中国提供了基地,为世界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更重要的是,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以人民为师,为人民鼓呼、为时代放歌,架起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让顶层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百姓。农民欢迎,记者受益,意义重大,希望驻村调研活动常态化。
如何才能把这项活动搞好、搞成品牌?就我们记者而言,有三个方面需要下一番功夫:情怀、内功、担当。
要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到河北张家口贫困村,为困难家庭一笔笔算脱贫账,给大家发展产业致富鼓劲。我感到,总书记问的虽是一家一户的小账,展现的却是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大情怀。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高尚的心境,只有深深地热爱,才会有情怀。总书记每次到地方考察都深入农村调研,体察民情、问计于民,为三农事业发展引路子、指方向,这是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我们作为记者,更要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面对百姓要像面对亲人,问冷暖、明诉求、知期盼、解难题,真正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增进群众感情,反映人民呼声,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要有内功。 古人讲,“政善治,事善能。”事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中央领导强调,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水平。注重选题策划,善于讲好故事,多打造有思想、接地气的“现象级”作品,不断提升宣传效果。改文风永远在路上,正面宣传尤其要坚持不懈改文风、写新风,反对“假大空”,倡导“短实新”,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怎样才能做到?我想,只有苦练内功,才是根本途径。具体讲,就是学思践悟,要实现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螺旋式上升。学习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基础,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丰富知识素养,成为本行业本领域的行家里手,做到温故知新、闻一知十。思考是探讨分析并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要密切结合实际,对学到的知识、发现的问题认真思考、深入辨析,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习与思考的落脚点在于新闻实践,要做到问情于民、问实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精彩报道来检验学习与思考的效果。学、思、践的过程就是加深领悟、探寻规律的过程,要做到边实践、边领悟、边探索、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发现并掌握新闻传播规律。
要有担当。 我们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要敢于担当。能不能担当负责,直接检验着我们的党性和工作作风。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展现新闻记者价值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把握好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自觉为中心任务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
中宣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领导与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合影
作者(中)接受央视《焦点访谈》记者采访
几点建议
回顾这一个月的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我深深感到,精准扶贫报道工作之所以能实现新的发展和进步,最根本在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于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我深深感到,履行好党中央赋予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职责使命,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很好坚持和把握。
第一,始终坚持政治方向、党性原则。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脱贫攻坚战考验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极端重要性的论述,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摆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做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第一位的要求。
第二,始终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 立,就是让正确的脱贫攻坚导向立起来、强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抓典型。当下,亟须广泛选树脱贫攻坚中的各类先进典型(也包括新闻扶贫的典型个人和事迹),打造一批能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大典型,要对其进行高规格表彰。破,就是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强化监测督查,对扶贫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等问题,坚决从严惩处,严肃追责。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既要弘扬正能量,也要敢于发声亮剑,切实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负起把好关口、把好方向的责任,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利用好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把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同步推送到网上,使积极健康的内容多起来、向上向善的氛围浓起来,提升宣传报道的整体效应。
第三,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群众立场。 农民推动了中国革命,农民引发了中国改革。实践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任何时候都不能不依靠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想着农民。作为新闻媒体,在致力中国梦的伟大时代,不仅要正确对待农民,心还要贴近农民。要“为农民说话”,始终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尊重农民、信任农民的同时,为保护农民权益鼓与呼;要“让农民说话”,实现媒体与农民的互动,让农民群众在媒体上畅所欲言,不仅要让全社会听到我们为农民说话,也要让全社会听见农民自己说的话;要“说农民的话”,新闻报道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不搞弯弯绕,更要站在农民的角度说话,说农民想说的话、农民感觉对劲的话、说到农民心坎儿的话。
一次驻村采访,留下终身念想。在基层行走中,倾听山村父老乡亲的所思所想所盼,零距离融入乡土中国、融入基层群众。接下来的工作里,我会不忘初心,继续站在厚实的土地上,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内容由农民日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