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 “就地”二字很关键

29.01.2015  14:35

市人大代表、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在市人代会小组讨论会上谈农村城镇化问题。

  宋佳音 摄

金海湖特色小镇韩庄小区,村民已经入住。高珊珊 摄

  多层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中心城人口疏解相统一,推动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形成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城市发展格局。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定位清晰、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特色小城镇。——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城镇化村期待 配套服务能更完善

  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平谷区金海湖特色小镇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大部分净化设备都设在室内、地下,厂房内,各种净化装置已经入驻。

  “南边的主管道已基本通了,以后,这里将吸纳整个小镇的生活污水,生成达标的中水。”金海湖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污水处理厂计划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环镇路预计7月通车,韩庄村新住宅小区已经实现入住,特色小镇正在逐步成型。

  在韩庄村村委会原址,村民蔡成国站在已经搬空的大院内,看着正在施工中的环镇路,心里琢磨:前几天听人说,东边那片空地要开发了,应该会需要不少人手,回头得留神打听着。

  老蔡今年64岁,在村里,这个年龄还是“当干之年”。韩庄村原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果品种植专业村,大部分村民靠种植桃树为生。老蔡也在村里承包了7亩多果园。金海湖镇被定为特色小镇,韩庄村恰好在一期工程范围内,村子启动了整体搬迁工程。老蔡和其他村民一样,与村里签约,将承包的果园和自家的老宅上交。2013年11月,从没住过楼房的老蔡一家,住进了新楼房。

  一年多过去了,老蔡觉得,新楼房住着挺舒服,特别是冬季,楼房统一供暖,屋子里比起以前自家烧煤炉取暖来,是既干净又暖和。新小区还在北门设了配套的小卖部,日常用品、米面菜肉等,就近就能买到。在老蔡看来,这样的居住条件,比起城里来半点不差,“我听镇里的人说过,我们这叫住宅城镇化改善,这改善确实好!

  惟一让他犯嘀咕的是,地交了,保底的收入来源少了。“以前种桃树收入其实也不高,我家每亩桃树一年收入才四五千元,但农家人总有种念想——手里有地,心里不慌。”老蔡坦言,搬迁后,村委会将年龄较大、家庭较困难的村民安排在新小区当保洁员、安全员,月工资1500元;较年轻的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自谋出路。

  “配套服务还需要继续完善。”村民韩小波直言不讳,为了方便两个孩子上学,她曾在平谷城区住了10年,“现在的小区里面环境很好,但如果要看病、购物,跟城里还是没法比。”韩小波住在城里时,周末喜欢到国泰百货等地方逛街购物;看病也很方便,平谷区医院、区中医院都距离她的住处很近;回村后,周围缺少大型百货商场,医疗机构也只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满足日常开药的需求,但看病还得进城去大医院。

  在搬回村里前,韩小波专门到镇里找了刻录有金海湖特色小镇建成蓝图的光盘看。“整个小镇以后就跟欧洲的城镇似的,真的非常漂亮,村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购物、医疗、教育等各项服务。”韩小波满怀憧憬地说,如果规划能够尽快实现,未来,他们的生活能和城里一样便利,就业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破二元结构 农民不能“离土离乡

  此次市人代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本市的城镇化建设,市人大代表、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表示,目前全市城镇化率已超过86%。但他坦言,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差距依旧存在,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仍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

  市农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本市在“十二五”时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城镇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创新,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成为国内首创。目前,13个郊区县均已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

  然而,就城镇化质量而言,中心城、新城的建设与发展质量大大优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与不协调性矛盾日益凸显。仅从远郊区县来看,非农产业收入比重、非农从业人员比重都达到75%左右,但其平均城镇化率却只有67%左右,特别是一些小城镇,多年来农业人口没有什么改变。

  市人大代表、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光磊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差距依然很大,小城镇承载市区和新城的辐射功能依然薄弱,对农村地区生产要素、人口转移的聚集力还不强,新型农村社区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依然受到多种制度性制约。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农村城镇化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郭光磊建议,要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和农民的长久居住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的是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的真正就地城镇化。

   转型新农民 社保体系需同步

  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副局长马荣才在谈到城镇化这个话题时说,城镇化问题是近年来北京市“两会”上特别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去年召开的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农业界别提交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提案》还被评为了优秀提案。

  马荣才表示,高度城镇化产生了大量的本市失地农民,以及在郊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异地农民。“我们对本市失地农民的补偿以赔款为主要手段,缺少积极有效的农民培训教育、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培训方式简单,没有着力提升农民潜在的发展能力,导致部分失地农民陷入了再贫困、再就业的困境。”马荣才说,与此同时,对失地农民和对异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还不够健全,新农合、农村基础设施维护、信息化服务等还没有全部进村入户。城镇化导致大量本地农民常年脱离农业,外地农民大量聚集在北京郊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进一步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马荣才建议,应推进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在原有土地上的城镇化。突出做好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配套。“在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上,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化教育、继续教育等,要发挥市场在农民培训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建立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马荣才说,应以提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特别是涉及城镇和社区服务业的知识技能培训,以此促进农民就地就业。

  除了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外,马荣才还建议,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应统筹规划城镇学校布局,集中建设好一批规模化学校,避免城镇化带来的教育拥挤、大班化现象;同时,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配套问题,建设灵活、动态、弹性的现代教育制度,如实行中心城市与城镇、农村社区之间的教师轮换,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教育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同时,改革现有的学前教育制度,以质量为导向,对民办、公办幼儿园实行普惠制,并逐步把学前教育转变为义务教育。

  在完善社保体系中,应增加基本保险金额,让更多的农民加入新农合,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要确保到村入户,发挥市场在维护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中的作用,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享受到便利的同时拥有足够的保障。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