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国在2017年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
李伟国在2017年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11月30日 南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和专家组工作,组建新一届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谋划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智库建设。刚才,罗锡文院士代表专家组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安宁同志宣布了新一届专家组的组成名单和工作制度;农业部科教司产业处徐利群处长对如何发挥专家组作用,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出了希望和建议,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专家组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部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条件建设,壮大人才队伍,增加科研投入,探索创新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农机化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创制、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如:在种植业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农机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步伐加快,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复式作业机具、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等技术和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了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导航终端产品,打破了国外农机自动导航技术对我国的垄断。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玉米精量播种、收获技术日益成熟,马铃薯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推进。油菜毯状苗移栽、收获取得突破,棉花、甘蔗、花生等收获技术与装备加快研发推广。同时在生产应用上,先后发布了小麦、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在养殖业方面,设施养殖工艺、饲喂、环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程技术装备更加完善配套,集约化养殖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牧草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也取得新的进展。在农产品初加工方面,突破了光电智能分选技术,研制了小麦、杂粮、茶叶等分选装备。在设施园艺方面,室内育苗、栽培、水肥药一体化和环境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装备技术得到研发与推广,设施园艺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过去五年,农机产品品种增加500多种,制修订农机化标准近500项,技术集成配套有效推进,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这些科技成果为农机化从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以大田作物为主向农业全领域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与专家组各位专家认真履行职责,凝智聚力,建言献策,积极投身科研推广一线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我觉得专家组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重大决策咨询方面,发挥了专家智库作用。2014年,战略咨询专家组围绕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向农业部报送了《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咨询建议》,张桃林副部长给予高度肯定。2015-2016年,围绕“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制定,专家组积极提供咨询建议。2017年,联合中国工程院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等。这些建议和意见,对争取政策支持,引起社会关注,为国家农机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在重大项目谋划方面,发挥了专家资源作用。紧盯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短板,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谋划重大关键科研项目,研究提出了《2015年农机化领域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项目建议》和《至2030年农机化领域重点研究计划》,其中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残膜回收”“水浇地耕层构建”等7个项目得到批准实施。起草了《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建议,得到了韩长赋部长的肯定性批示,并报送至有关科技主管部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项目立项、论证和实施中,专家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农机化科技发展的11个领域,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制订和完善机械化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一些活动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推广品牌,如“畜禽健康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三届,水稻机械化直播、油菜栽植、航空植保系列活动影响不断扩大等等。专家组在薄弱环节突破,如油菜、棉花收获,大蒜机械化推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机化司向各位院士、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农机化发展形势及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较快发展:一是农机装备总量迈上新台阶。201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预计今年将突破10亿千瓦,较2012年同口径增长20%以上。农机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马力、高效率、高性能和复式作业机具保有量快速增加,我国稳定地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和使用大国。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实现新跨越。2016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2%,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将超过66%。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率超过80%,甘蔗、棉花、油菜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2016年全国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总数达到4200多万个。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农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促进了小农户与机械化大生产的对接,推动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单项作业服务向综合农机作业服务发展,由耕种收服务向产中产后延伸。全国农机化服务总收入不断增长,服务效益不断增加,已成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型业态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三高三低”: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充分表现为“三多三少”: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多,大马力、高品质机具少;单项农机作业的技术多,集成配套的农机作业技术较少;小规模自用型农机户较多,大规模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较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特征是作业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农机化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合来看,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能生产的农机产品近4000种,仅为世界农机种类的一半,中高端产品不多,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二是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制约,我国还存在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等情况,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加强。三是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比较细碎,机耕道路缺乏,加上种植经营分散,导致“有机难用”和机具使用效率低。机具停放库棚设施缺乏,常年风吹日晒雨淋,影响了机具使用和寿命。农机“下田难”“存放难”和“保养难”问题比较突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期新起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关键要靠创新来转变生产方式。通过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快补齐装备技术短板,驱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我们要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解决“有没有”与解决“好不好”并重,主攻短板机具、高端装备与主攻技术集成、配套推广结合,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为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装备供给和技术支撑。
三、努力开创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新局面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工作。“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大发展领域之一,出台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等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对推进农机装备发展和农机化科技创新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了“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幅度增加农机岗位专家数量,实现了全部50个产业体系全覆盖。国家谷物收获机械、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航空植保、自走式植保机械等一批农机化科技创新联盟相继建立。农业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5)》布局并实施了一批农机化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和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各省在国家统筹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本地区“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重大技术创新、产品创制和集成推广,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增设了不少资金项目。可以讲,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迎来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领导和部门重视的程度、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社会和农民关注的广度,企业和科技人员投入的深度都是空前的,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人,核心是发挥好科技队伍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农机化岗位专家的重要作用,既服务好产业,又服务好行业。为此,我们在科教司的大力支持下,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组和专业组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农机化岗位专家为主体,辅之以农机化部分知名专家、科研带头人,组成了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并修订了相关工作制度,专家组的成员包含了农机化的知名院士和22所大学、27个科研单位知名专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下午专家组还要分别研究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开创专家组工作的新局面。
(一)群力打造农机化科技最高智库。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加强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科研方向、重点任务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联系广大农机化科技工作者,做好农机化重大科技创新问题的技术咨询、重大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国内外农机化技术研究进展的跟踪交流等工作,不断提升专家组影响力、感召力,更好地发挥农机化专家智库作用。
(二)全力服务农业产业振兴。农机化一定要在促进农业产业兴旺中发挥作用。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会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方面专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产前产后技术配套,共同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平台,加强品种、栽培、农机化技术融合,开展纵向联合攻关,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程机械化生产解决方案。要关注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紧扣产业发展实际和急需,进一步加大科研和技术推进的力度。
(三)倾力破解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坚持协同创新,开展横向联合攻关,推进农机化共性技术研究,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难点问题,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要更加关注耕地提质、精准施药、定位施肥、节水灌溉、秸秆收储、残膜回收、绿色高效设施园艺、养殖环境与设施、粪污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推进农业资源永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着力构建产学研推融合机制。坚持创新机制,发挥好团队和专家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联合协作、技术融合、利益分享机制,推动科研、教学、制造企业、推广单位联合协作,促进产学研推密切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促使农机化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五)合力建设农机化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共建共享,合力建造创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为做好专家组工作,我们组织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单位开发了“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刚才已经作了演示。目的是打破“信息孤岛”,依托“互联网+”,为大家打造一个服务平台,推进科研鉴定仪器设备、试验基地、培训设施、基础数据等资源共享,实现各专家组信息互通与业务协同,减少重复劳动,节约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这个平台既是专家组的交流平台,也是专家组与农机化主管部门、农机推广鉴定单位、生产企业、合作组织等对接交流的窗口,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家园。建设、维护、利用好这个平台,对引领推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共建共享。
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机化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谢谢大家!
(信息来源:17-12-14 农业部农机化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