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师生校友聚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11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举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校友学术研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研讨会旨在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探讨新时代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乡村如何振兴等重大问题,是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开展的庆祝80周年校庆的系列活动之一。来自海内外的30余位农发校友,与农发学院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话“三农”。
会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会见了与会校友,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副校长贺耀敏出席会见,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顾涛陪同。
农经78级校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原办公室主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名誉院长陈锡文,农经79级本科校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农经84级研究生校友、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郭玮,农经2000级硕士研究生校友、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谭光明,农经2002级博士生校友、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董事陈剑波,农经92级硕士研究生、03级博士研究生校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黄汉权,农经90级本科、2001级博士生校友、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张文兵,农经99级博士生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冬梅,农经2002级博士生校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贸经92级硕士生校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副教授余武胜,农经03级本科校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虹爽,农经03级本科校友、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助理教授廖晓丽等校友,以及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部分在校师生参加研讨会。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王健主持开幕式。
贺耀敏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校友是人大校友群体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农问题”研究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曹国兴、周诚、严瑞珍、张象枢、周志祥等都是我国农经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效,学院所属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在上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二,2017年又入选了中央批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学科。
他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基础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次研讨会紧扣时代主题,围绕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展开分析和研讨,为破解三农建言献策,此次研讨将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深化,也会促进人民大学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贯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表示,此次校友研讨会汇聚了校友、在校教师和优秀博硕士研究生的讨论交流,是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庞晓鹏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主题报告。上半场,陈锡文、郭玮、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陈剑波分别发言。下半场,马晓河、唐忠、谭光明、张文兵依次发言。
陈锡文表示,学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开展校友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就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三农问题内容谈了三点学习体会。第一,十九大报告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的、关系三农重大原则问题的表述更加坚定,包括“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第二,十九大报告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论述得更加明确、更加精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报告指明了要“改什么、为什么要改,改到哪里去”方向性的问题;对于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报告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表明小农户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第三,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当前农业农村中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二是农村基层的基础问题。
郭玮围绕如何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发言。他认为,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农业强,国家强。农民富,国家富。实施伟大复兴,应补短板、抓弱项,把农业和农民放到重要的地位。其次,发挥乡村的优势。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要发挥农村的人口和土地优势,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力量,对农业的发展、乡村的振兴提供重要的支撑。最后,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过程。要不懈地努力,进行总体研究设计、规划部署。要特别重视“人”的力量,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吸引人才返乡。
孔祥智以“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的必要条件”为题发言。他提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产业兴旺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要条件,而产业兴旺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包括传统产品、休闲旅游、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陈剑波以“乡村振兴:破解变革与发展中的难题”为题发言。他表示,乡村振兴不是因为当前农业衰退、农村衰败、农民破产,而是需要解决极速变革和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所引发的农村农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人和地的问题。
马晓河以“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为题发言。他表示,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城乡二元制度障碍这四个方面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他进一步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路: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农村重要领域优先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优先发展;基本医疗、养老实现城乡融合,同机构同渠道同标准;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征地、流转与城市同权同市同价;除特大城市外放开农民进城限制。
唐忠以“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为题发言。他认为,农村改革的很多方面存在争议,是对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是小范围公有,大范围私有,应该按照成员资格权逻辑和财产权逻辑两个维度来理解其公有性质,如果集体资产与集体成员的对应完全清晰化并固定化,集体经济就变成了股份制经济,就在很大意义上失去了公有性质。
谭光明从林业发展的角度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他表示,林业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总要求都紧密相关,要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与推广,让林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张文兵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六条建议:一是应统一规划;二是实现生活富裕,推进农村物质和自然的财富增值;三是开展乡村文化复兴的活动;四是以乡村为中心,保障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五是吸引人才,包括为利的农场经营主体,为生活而去的居民,以及留在农村的农民精英;六是提供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重视农业新技术,实现产业兴旺。
研讨会下午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了分组研讨。这些主题包括农村土地制度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减贫与发展等方面。32位校友和在校师生围绕主题进行了分组报告,16位评议人对报告进行了评议。各组会场气氛热烈,与会校友和在校师生踊跃交流,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