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机械化 胶州领风骚
眼下正是秋收大忙季节,可是胶州农民们却不像以往那么忙,外出打工的不用返乡回家,“驻守”村子里的也似乎是“优哉游哉”,只需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就将收好的玉米送回了家,小麦种下了地。农民们告诉笔者,现在的农业是真的机械化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老百姓的话在胶州农机局得到了证实,如今胶州市打造的耕地、播种、植保、收获、秸秆还田、粮食烘干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已现雏形,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更是达到了90%。笔者随机跑了几个地方看了看,感到这个90%还真不是盖的。
农机装备:杠杠的!
要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也许不算稀奇,从种到收只要有机器,都用上了就算是全程。可是胶州的“全程”包含了全方位的意思,那就不简单了。比如说种马铃薯,过去哪有用机器的?胶莱镇陈家庄村农民吴京前现在就用上了马铃薯播种机,说到他的这台“神器”,一脸的骄傲:“原来种土豆都是用牛拉犁开沟,10个人1天能种5亩地,又慢又累,我买的马铃薯播种机1天能种15亩,省力还增产。”他兴奋地告诉笔者,他的这台机器,不仅能开沟下肥、起垄、下种、喷除草剂和杀虫剂,还能盖地膜、铺滴灌带,可以说是“十项全能”。
“植物保护无人机”在作业。它的学名叫“航空植保器”,的确是无人驾驶,在地面上进行遥控。总之是在天上飞的,从空中把农药洒下来,又快又匀。洋河镇朱季村种粮大户杜高古对他的21台无人机6小时可为200亩小麦喷洒农药,工效是人工的80多倍;二是经济账,人工作业,药费和人工费每亩合计需要45元,飞机植保每亩仅需要15元,农民还免受劳作之苦。在全程机械化的队伍里,也有一些大块头。农机手刘正义家就有一台220马力的拖拉机,像变形金刚那样威猛!深耕作业1天能干150多亩,作业质量也是好得很,农民们都喜欢这台大家伙,刘正义也乐得作业一天有7000多元的毛收入。
6台谷物烘干机一字排开。“烘干一斤小麦折算下来才二三分钱,相比人工晾晒,省时、省力、省空间,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合作社副理事长宋习文无比自豪!
发展这些“大家伙”,胶州市农机部门可谓是用了洪荒之力。从供给侧发力,除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外,还对全程机械化重点机具实行10%的累加补贴、敞开补贴。50万元,建了一个集购机、监理、培训、推广等于一体的农机便民服务大厅,实行叫号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服务大厅直接带动了“农机一条街”的繁荣发展,共有10家农机销售、维修等企业在此设点开店,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胶州市农机局局长刘强介绍,近年来全市累计落实补贴资金超亿元,拉动农民投入近3亿元,补贴各类机具1.9万台(套),受益农户1.5万户。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20万千瓦,拖拉机2.4万台,联合收获机3000台,13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成为农机作业主要机型,农机装备可谓“杠杠的!”
农机队伍:棒棒哒!
就像一支队伍,光有精良的“神器”,没有超人的“神技”,还是打不了胜仗。胶州农机局深知这一点,他们在培养精良的农机队伍上下的功夫,一点也不比搞装备升级差。说起农机人,胶州农民是竖大拇指的。一个有力的例证是,在去年全市行风评议中,农机局在100多个单位中排名第7。笔者了解到,胶州市在农机队伍建设中是有实招和硬招的。
第一招是成立农机产业联合党委,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创新。今年6月份,胶州市成立了农机产业联合党委,下设7个党总支和22个支部,把全市200多个农机合作社、11个农机经销商和5个农机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到组织内。成立农机党员先锋服务队,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破难题,攻难关。同时,成立了“一缕阳光”农机义工队,党员自发募集20多万元建立了爱心基金,免费为孤寡贫困农民提供机械作业服务,常态化开展助老、助残、助学、助困等农机志愿服务。
第二招是开创 “431”培训模式,提高全员素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辟了驾驶、维修、推广、创业4处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建立起管理人员、农机教师、农机手3支队伍,搭建了1个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高端培训,组织农机局全体人员及合作社理事长到青岛干部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进行集中培训,既学习专业知识,有拓宽发展视野,提升组织管理能力。探索培训新方式,开展模块化教育,设立深松、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模块,廉政风险教育、绩效管理等购机补贴模块,管理规范化、财务规范化等合作社模块,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13期培训班,培训1000 多人次。
第三招是夯实农机合作社这个载体,让经营主体发挥培养农机手的作用。通过购机补贴、农机化项目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网络评选星级合作社,提升其规范化、规模化水平;投入财政资金280万元,建设“安居工程”19处,区域性维修中心8处。目前,农机合作社达到207个,社员8000多人,服务农户12万户,年作业面积300多万亩,承担了全市80%的大田农机作业量,托管土地5万亩,流转土地19万亩,成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主体。
第四招是借机搭建平台,以实战为目的开展大练兵。在农业部举办的两届中国农机手大赛中,胶州市10余名机手进入北京总决赛,其中来自胶州市秀臣合作社的李学清还勇夺“山东机王”的称号。去年,他们顺势而为举办了第一届胶州市农机手大赛,1000多名机手踊跃参赛,激励、引导全市万余名农机手在推进全程机械化中建功立业!
运筹帷幄:妥妥的!
在采访中,笔者越加感到,胶州推进全程机械化,是有章法的,就像组织一场战役,集中兵力、攻坚克难、各个击破,他们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粮食作物秸秆还田、经济作物机械化等短板入手,朝着全局的胜利努力。
实施经济作物机械化推进工程,让农民种地更轻松。今年,胶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亩,是该市第三大农作物,人工种植工序多、劳动强度大。为此,他们在小麦、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适时将工作重心向经济作物转移。推动马铃薯播种、培土、杀秧、收获等机械的创新研发,目前已形成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农业机械,产品销往20个国家。全市马铃薯生产机械保有量达到3000多台,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同时,该市还涌现了一批大葱、大姜、辣椒等农机生产企业,经济作物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
实施秸秆还田推进工程,解决好“小秸秆”带来的“大问题”。每到三夏时节,许多地方都被小麦秸秆焚烧带来的烦恼所困扰,有的甚至打出了“防火防盗防秸秆”的标语。为破解这个难题,2014-2015年,胶州市安排财政资金2830万元,免费为本市参加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全部安装秸秆还田切碎器,实行普惠性秸秆还田作业补贴,每亩补助作业费25元,全市小麦机械化还田率达到99%,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了97%,减少了污染,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实施深松整地推进工程,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装上这个深松监测仪,等于给咱合作社拖拉机加了‘电子眼’,深松作业的位置、面积、深度、轨迹,在农机局电脑上会同步显示。每台拖拉机每天耕多少地也能直接看到,上网也能查询到。”胶州市文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冯文祥对笔者如是说。去年,胶州市在青岛地区率先引进安装了智能深松检测仪,开启了“互联网+农机作业”新型智能监管模式,目前为全市570多台高性能深松机安装了监测仪,构建起精准高效、覆盖全域的监督管理体系。积极争取财政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2015-2017年将适宜的土地全部深松一遍。
实施保护性耕作推进工程,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依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开展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灌溉制度与粮食高产技术进行优化配置,探索形成了黄淮海两熟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胶州市政府连续两年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每亩补助50元,将保护性耕作由成方连片向整村整镇推进,作业面积20万亩,亩均增产达到9.8%、节本增效超过150多元。
实施“智慧农机”推进工程,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启用“智慧农机”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农机生产、销售、使用人员搭建起优质沟通交流平台,提供政策、技术、人才、作业等方面信息支持。建设智慧农机指挥调度监管系统,实现互联网思维下的农机装备调控、作业调度和服务监管。建设智慧农机作业监测系统,实现互联网在线实时动态跟踪机械作业及数据采集。
全程机械化,关键在全程,胶州在全程上出实招、想点子、下大力,所以才有了90%的比率。常言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摆在胶州农机人面前的,仍然是不轻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