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探索 全面推进

18.01.2016  18:03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来源:人民日报 2016-1-17 李强

  作为有着5000多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甩在了时代潮流的后面。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济建设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进行了多种探索。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曾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新事物。历史地看,该体制在两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一是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本社会福利人人享有。然而,计划经济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无法让巨型人口社会的巨大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释放出来。推进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最为突出的创新,是大胆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功不可没。

社会建设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的探索和创新十分突出,尤其是探索构建了覆盖巨大人口的现代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旧中国没有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医疗设施和医疗人才。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创建了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60年代后普及全国。由于城乡差异较大,我国还采取巡回医疗队的方式,让城市医疗卫生工作者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培养农村医疗队伍。进入21世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全体农村居民。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现代化,极大提升了国人的健康水平。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2012年的75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4年的8.9‰。

  在教育现代化上,我国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文盲率高达80%。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极大提高了识字人口的比例。此后,我国在农村普遍建立小学,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在国际上也属于较高水平。

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是制度执行力。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更加成熟定型、更具现代化特色的制度体系。

  中国这个巨型社会自古以来就依靠巨大的管理体系运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要创造低成本、高效率、奉行良法善治、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从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建构这样一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人的现代化

  社会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权利义务、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如果中国人都能成为有理想、有信念、负责任的现代人,中国必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更大尊重和支持。

  以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为例。一方面,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另一方面,高度工业化也带来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反思现代化的目的,返本开新。经常被人们提起的现代生活方式,往往以欧美的高能耗、高消费生活方式为代表,而这种生活方式与我国巨型人口社会的资源承载力严重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和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活方式,一种既便利又节约能源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