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大学生创业之困怎么解

06.01.2017  03:33

北京兔巴电子产品工作室的CEO还是个大四学生。他叫徐思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他的想法是为学生维修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维修的价格、耗材来源极不透明,经常听到同学们吐槽‘又上当了’。由于高中的时候在家里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我就萌发了为同学们服务的想法。”徐思源告诉记者。创立两年,工作室的业务已经覆盖了10所北京高校。

当然,大学生创业不成功的例子或许更多。

大学生创业难在哪儿?大学生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创业教育怎样更科学?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从大量的数据样本中,试图为解决这些困惑提供思路。

   学生创业群体数量庞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表示,这份报告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1767所高校的43万多名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

这份报告显示: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在此次调查中,约有12万名大学生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占调查学生总人数的28%。”毛基业说。

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学生创业群体数量庞大。

尽管他们的创业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理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37.2%的同学选择创业是为了追求自由自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0.1%的同学为了实现个人价值,10%的大学生为了服务社会,创业报国。”毛基业介绍说。

他们选择创业的主要领域是餐饮、农业、IT、运输、教育、文化。其中13.8%的学生选择住宿和餐饮,13.7%的学生选择农林副业。

   缺少资金和经验

迈出创业第一步或许依靠激情,但之后难题就来了。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资金短缺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困难。53.1%的创业者认为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创业活动的推进。

毛基业分析,资金短缺源于大学生外部融资约束。“对于创业者的调查显示,六成创业者主要使用自有资金,仅有不到四成的创业者利用了外部资金,其中有24.7%的创业者利用了贷款。这显示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创业者面临较多融资约束。”毛基业说。

缺乏经验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阻碍之一。“由于大学生相对缺乏商业和社会经验,缺乏创业指导成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第二大原因,说明高校加强创业指导大有可为。”毛基业说。

北京剧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薛雪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年级研究生,在她眼中,面对经费等困难,更重要的是保持初心:“创业从来不容易,当理想主义遇到现实问题总会有挫败感,一些人可能放弃,一些人可能偏离本心,坚持自己是最难能可贵的。

  多些创业课,少些贷款限制

报告显示,与创业障碍相对应,近三成大学生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并简化创业注册手续。31.8%的大学生更看重“创业导师指导”,希望学校能提供“孵化平台”“创业课程”和“政策咨询”。

调查表明,72.6%的大学生创业者没有获得创业担保贷款。“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26%的创业者没有拿到贷款的原因是‘不了解相关政策’。此外‘申请手续繁杂、没有担保和抵押’也为创业者获得贷款造成了较大困难,这表明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宣传工作还不到位,融资约束需要缓解。”毛基业说。

徐思源认为,他需要更多细节上的帮助。“很多大学生有创业点子,但是离社会太远了,不太了解税务、法务知识,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我是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创业大赛中,开始逐步了解政策和规则的。

薛雪告诉记者,他们需要政策和理论上的帮助。“我们现在的办公室在学校的创业园,初创期间学校为我们争取了各种有利的政策,创业导师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知识的辅助”。

   让创业和学业更好兼顾

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不同,既有共性特征,也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

毛基业表示:“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各有侧重、更加精准的创业帮助和支持,以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创业者的特定需求。

报告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有一定帮助,但认为帮助很大的比例不足20%。“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教育质量。”毛基业说。

尽管目前有类似“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政策,但数据显示,学生创业者更希望获得的是“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科研成果优先向学生转让”“创业算学分”“放宽学习年限”等更灵活的政策。“学业压力大,创业和学业难以兼顾。高校可适当调整培养方案,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毛基业说。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01月05日 06版)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大学生创业之困怎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