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张燕玲:供应链金融具有自偿性 可最大限度避免风险

29.09.2016  17:43

前沿、复杂、创新,这些都是供应链金融独有的特性,在国内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点。供应链金融标准化的必要性愈加凸显。9月28日,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由国际商会(ICC)制定的《国际供应链金融技术标准定义》。报告发布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国际商会(ICC)全球董事会执行董事、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

在张燕玲看来,供应链并不会放大风险。她分析,过去融资是看人,看一个企业,一次可能贷20亿元;而供应链是跟企业有贸易了,才提供供应链融资,是单笔业务,而贸易背景的特点是具有自偿性。

国内尚无供应链金融标准

NBD:您曾说过,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需要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请问供应链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或者说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覆盖国内中小企业群体?

张燕玲:我在商会里,大家整天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呢?客观现实是,小企业财务、信用等相对难以被看好。所以为了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就发展得特别快。

过去,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里依然是弱者。经常听到大企业进了货不给他们钱;卖给他们货,恨不得要求先给钱的说法。中小企业一直处于不利的处境。但现在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就会使中小企业不至于那么弱。过去那么弱,说白了不就是没钱嘛。现在通过供应链融资,就解决了他的问题。在这其中,虽然他弱小,但是不看出身了,而是看事件。这个事件就是,你有商品要卖给他。有这样一个事件,我就支持你。所以,只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我就可以提供支持。提供者就是供应链金融供应商。

很多人说,这边嗷嗷叫要钱,那边呢,钱出不去。我给他们出主意。可以做一个分类明细。什么行业?什么产品?它是现货,还是先签合同的?每一种情形下,我这个供应链可以给你多少融资等。这个分类明细出来之后,小企业一看,我符合这个,就上你那儿去融资。

现在国内的标准还没有,不过国际上的这一标准出来之后,就会推动国内标准的出台。有了标准之后,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了,这样做潜力无限。所以,不是覆盖多少的问题,得看供应链金融供应商的发展。供应商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我们现在成立了供应链金融委员会。

NBD:理论上,供应链金融发展得非常好的话,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囊括进去?

张燕玲:我说了一个定义,供应链本身就是把中小企业都包括进来了的,但供应链金融能否把所有的供应链都覆盖,那就看供给商的发展了。

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三角债

NBD:您拥有长期的海外工作经历,发达经济体的供应链金融目前的发展情形如何?

张燕玲:他们做得很好。在发达国家,很少用信用证了,他们信誉都比较好。

NBD:供应链金融涉及融资、担保、结算、风险管理、信用评级等,增强了融资效率,但在这链条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体系都将面临巨大风险,会否因此放大风险?

张燕玲:不会。供应链融资好就好在这里。如果像过去的三角债,没有供应链融资,那才是一下子这个链条就垮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银行就是大力清理三角债。他们是你欠他,他欠你。

而供应链融资,其实是一家提供供应链融资的供应商。供应链中,他融的就是我们俩这笔业务,和另一人没关系,没有传导。而且供应链融资周期短,因为供应链融资中,我跟他只是生产出产品的单笔交易,不像贷款,一次就给他所有资金全贷上。供应链融资是基于贸易背景,即便出问题,也只是这一笔。而且资金也不会产生过剩,因为针对的是真正的买卖。

过去,融资是看人,看这个企业,一次可能贷20亿元。而供应链,是你跟他有贸易了,才提供供应链融资,是单笔业务。贸易背景的特点是具有自偿性,所以不用在乎这个人有多高大上,只看你贸易本身。你想想哪个风险大。

国际公认的最大风险是,风险从一个人的手里转到另一家,接着这一家并不懂得前面有什么风险。其实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是只要你能认识风险,就能控制风险。我做一辈子金融,没有一笔坏账。

当然金融涉及到很多法律,有的人干了一辈子都没弄懂,所以说出了问题也是应该的,不出问题才怪。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很多过程和产品曾经没有,法律也尚需完善,比如票据法、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物权法都需要不断更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每日经济新闻》2016年9月29日07版)

原文链接:

[每日经济新闻]供应链金融具有自偿性 可最大限度避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