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质作用与找矿评价”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
受教育部科技司委托,我校日前组织召开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与找矿评价”教育部创新团队验收会。
验收会由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处长李楠主持,专家组由陈毓川院士、李廷栋院士、裴荣富院士、翟裕生院士、马永生院士、李金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军教授组成。
专家组在听取了团队负责人郑有业教授的汇报后,经过质询、交流,认为该团队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基地,紧紧围绕“地质作用”与“找矿评价”这一国际前沿与国家目标,以成矿、找矿理论及勘察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为核心,揭示了青藏高原大规模成矿的背景、机制与规律,创新了西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快速逼近找矿目标的方法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勘查评价方法体系,实现了找矿评价的重大突破,新发现与评价了包括扎西康超大型锰铁锑铅锌银共生矿床在内的一系列矿床,在青藏高原成矿背景与找矿评价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区域矿产勘查评价及国家级金锑铜多金属资源战略基地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提升了我国在青藏高原矿床地质研究的地位与影响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及边疆稳定。该团队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与吃苦耐劳的创新精神,专业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全面完成了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成绩优秀,建议教育部科技司继续滚动支持 。
“青藏高原地质作用与找矿评价”团队于2010年获准建设,团队带头人为郑有业教授。自资助以来,获批建设“金属矿产勘查与评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4篇(国际SCI论文40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并被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遴选为Hot Paper和Top 1% Paper;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7人)、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奖1项(4人);获国家精品课程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3部,主参编教材4部、其中一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1人、金锤奖1人、孙贤鉥奖1人、北京市教育先锋1人、朱训青年教师奖1人;作国际大会特邀报告4人次、国际分组报告6人次,国内大会特邀报告8人次,团队培养了博士后3人、博士25人、硕士134人以及本科生101人,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125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4篇,,国内SCI论文37篇,同时还获得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省级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珠峰人才奖学金”、“杨遵义奖学金”等一系列奖励。
创新团队成员董国臣、谭捍东、王瑜、孙祥及科技处相关人员参加了验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