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格非在“人文清华”论坛首期开讲——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1-16 万玉凤
1月10日,“人文清华”讲坛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开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亲自开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开讲第一期——“重返时间的河流”。
格非此次在“人文清华”演讲的内容,来自他对时空关系失衡的痛切感受。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当代人的时间被空间切割成碎片,生活陷入被动,生活的意义消解殆尽;在文学叙事中,时空观同样发生了畸变,导致永恒消失,目的与意义匮乏。
格非在演讲中说,叙事文学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一是时间,二是空间。时间是指人物必须经历时间变化,任何故事都必然包含着一个时间上的长度量——起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作者通过对人物经历和命运的描述,呈现故事的目的和意义,并提供相应的道德教谕。而空间则是指时间变化中的一系列画面、场面、场景、肖像、装束、环境、器物等事物。如果我们把时间比喻成一条河流的话,那么空间指的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和两岸的风景。
格非指出,在传统文学中,空间是时间的附庸,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自18世纪以来,文学时空观发生了巨变:首先是空间性场景和画面的独立,接下来,对空间的热衷和迷恋压倒了对于时间和意义的关注与沉思。最后,时间干脆被取消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倡导用空间来取代时间,这样一种叙事也被称之为“空间性叙事”。时间这条长河中堆满了空间性事物,河流淤塞,面临干涸。
在格非看来,造成时空观巨变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社会本身的变化。因为文学总体上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模仿。他总结道,如果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立场出发,社会层面的现代性变革,也可以简单地被描述为:上帝让位给了自然科学。他强调,科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可以飞速拓展我们生存和认知的空间,但它并不能独立赋予我们的生活以全部的意义。格非表示,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干脆放弃了对意义的寻找,沉湎于令人愉悦的空间性的事物中;越来越多的作家干脆放弃了文学最古老的职责,为消费时代提供廉价读物。但无论如何,空间性事物虽然可以令我们着迷,但本身并不产生意义,意义只能由时间性维度来提供。没有对于时间意义的沉思,空间性的事物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荒芜。
格非凭借系列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他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探究,是一位学者型作家。此前他还凭借中篇小说《隐身衣》先后获得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