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侯书林教授的援疆事

24.10.2017  19:46

   

【人物】  侯书林   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系教授;中组部第八批、第九批援疆干部,2014年至今任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他多年从事研究生、本科生教育教学,主编教材9本,荣获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一五”机械类优秀教材特等奖、校级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以及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主要研究农机装备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子课题、公益性行业专项子课题、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课题,多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14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

一进十月,新疆阿拉尔就显得冷了。今年的棉花已经收获,一望无际的棉田空旷起来。正在作业的残膜回收机搅起尘土,经风一吹,在空旷里马上散了。

棉田里,侯书林教授又奔跑在回收机旁,离得很近,像是听不见机器轰轰的声响,只顾着观察和记录。他时不时弯下腰,察看回收作业的效果,在小本上记下数字和词语。

这是多少次实地检测?记不清了。残膜回收,是这里农业发展要跨过去的一道题。两期援疆,侯书林教授在田间的工作,就是想把这道题答圆满。

关注新疆的地膜回收,是侯书林教授做了21年的事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整体水平很低,从1980年开始,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探索解决当地气候条件下的保墒、保温、保苗问题。效果确实很好——不久,地膜植棉机械化就推广开来。现在新疆棉花实播面积3000多万亩,绝大部分都应用这种技术;如果加上其他农作物,新疆(含建设兵团)覆膜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

覆膜种植大面积应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由此而来的地膜残留问题,就是农业生产中的‘白色污染’”。侯书林教授说。从1996年,他开始和新疆农科院、农垦科学院合作,共同研发棉田残膜回收机系列产品。

2014年4月,侯书林教授所在的工学院与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学院开展对口援建工作,又为科研和社会搭建了新的通道。

同月22日下午,侯书林以《农田白色污染现状及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与装备》为题向塔大机电学院师生做学术报告,分享了残膜回收机械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等,也谈到了自己在残膜污染方面的焦虑。24日,侯书林与塔大的教师们到南疆、北疆实地考察棉花种植情况与土壤白色污染情况:成片的棉花地里,一条条塑料薄膜整齐地覆盖于田垄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晃晃有些刺眼;在田里向下挖30公分,土壤里的大量残膜,触目惊心。

侯书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解决新疆地膜残留问题迫在眉睫,结束农大工学院-塔大机电学院交流调研后,他留了下来并主动请缨:“我要为这儿的残膜回收做点事儿”。

这年9月,55岁的侯书林带着要干事的热情,成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也成为我校第一个支援塔大的干部。

在这之前,他有多年研发的经验;到塔大,他也带来了学校独立研制的残膜回收机。从阿拉尔的棉田回来,侯书林还是觉得,以前研发的机型需要完善。因为不同地区土壤松软程度,不同作物农膜薄厚、抗拉性及破损程度……都影响着机具的回收效果。到这里来,就要从生产实践中改进,“让科研少留遗憾”——

一次又一次田间试验、一遍又一遍修改设计、一点又一点完善样机……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目前7台由侯书林指导研制的回收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三个团进入示范推广。

与此同时,侯书林也为塔里木大学申报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各一项,并通过项目的开展,为塔大培养科研团队。

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到新疆,侯书林教授都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

他在工学院的博士生散鋆龙说,“他经常通过电话、微信或邮件联系我们,关心大家生活、指导学业”,新疆和北京有两个小时时差,有时候给老师汇报进展正赶上侯老师做饭。侯老师的学生都知道,他经常煮面吃,“因为省时”。吃完饭,侯老师就回办公室,详细询问大家试验进展、提要求谈意见,或者审材料改报告。

赶上寒暑假回北京,侯书林教授总要和学生一起在工厂组装样机、讲解机具部件用途,或是领着学生到田间试验机具的特性或效果。

在塔大机电学院,他也一样想着怎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他每年都会发起1-2次研究生论坛,展示研究生们的阶段性成果;他也会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请专家在论坛上做报告,开阔大家眼界,让学生多点收获。

三年时间过去,侯书林在塔里木大学连续3个年度考核优秀,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兵团“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记功一次。今年六月,他的援疆期满时,塔里木大学挽留他。尽管再有两年就要退休,但选择再干一届,他还是没有犹豫:“我想,我可以为这儿再多做一点儿”。

熟悉了的人见面就开玩笑:“‘侯哥’,延期了啊?”他回答:“这里好山好水,舍不得啊”。

塔里木大学校办副主任李向阳介绍,大家都习惯称侯书林教授作“侯哥”,因为他在援疆队伍里年长,为人又直率、热心,大家有事儿都找他。一些外地专家到新疆开会、学习,这位“资深援疆人”常常担任导游的角色,介绍塔里木大学,介绍所在的阿拉尔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交通、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这几年基础设施、交通、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变化。

援疆干部们之间,有时以“好山好水好寂寞”相互调侃。说寂寞,大家心里都蕴着放不下的亲情。侯书林的爱人、女儿、小外孙都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一年只能回京两次,心里也有很多舍不得。他说,已经来这三年半了,慢慢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自己来新疆是工作的,那就做好工作,“学校派我来,我总不能给学校丢人不是?

听说,他喜欢在有空的时候骑车到沙漠看红柳。塔里木大学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过十来公里,而红柳却是当地很普通、很有特色的植物。当地人介绍,在缺水的沙漠地区,红柳能耐风蚀、耐沙害、耐盐碱,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具有药用和经济价值。

侯书林老师说,红柳具有信念、带来希望。在他眼里,这种植物,和一代一代的援疆人、建疆人,是有很多精神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