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张培丽:分享经济理论应用前景广阔

25.11.2015  13:29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分享经济学(或称共享经济学)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从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视角看,其经历了从分配研究到消费研究的拓展,形成了分配的分享经济理论和消费的分享经济理论。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视角看,其研究范围从研究工业经济下的分享经济拓展到研究互联网经济下的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理论的起源。1794年,美国人阿尔伯特·加勒廷在自己的工厂中进行员工分享利润的尝试,开启了员工股份制的实践。此后,美欧国家为了提高效率、留住员工或应对工会,逐步扩大利润分享制实践。在理论研究上,德国经济学家屠能提出劳动者工资不应仅够提供必要生活资料,还应包括一部分剩余资料;制度经济学强调通过自愿的联合来分享共同的经济利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纳入企业利润分配范畴。这些主张都具有了分享经济的思想。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马丁·L·威茨曼在《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分享经济概念,将分享经济理论研究推到新的高度,被一些人誉为“凯恩斯理论之后最卓越的经济思想”。他针对上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指出纯粹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根治“滞胀”,“滞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工资制度不合理,必须用分享制取代工资制。随着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分享经济思想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实践。员工持股计划、股份期权计划以及有限合伙制等逐渐盛行,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分享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总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中存在的“拆账分成制”“除本分成制”等经济分享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享经济理论观点。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分享经济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应通过分享机制正确处理和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享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产权治理结构完善等领域,探讨通过构建分享机制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比如,当前正在推进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构建了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将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改革作为重点,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摒弃以物为本的利益独占观,进而选择以人为本的利益分享观。

互联网平台拓展了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空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分享经济从工业经济下的分享经济拓展到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从分配分享经济拓展到消费分享经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是指在数字信息规则下,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所有者在不放弃所有权的情况下,将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让渡给他人,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新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下迅速扩张,形成了分享经济新浪潮。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交换、借贷、租赁等共享行为的爆炸性增长,一方面为闲置资源创造了市场价值,另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能以较低价格购买商品和服务。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虽然改变了分享的领域和内容,但并没有改变分享经济的本质属性即利益分享。例如,在国际层面,可以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在区域层面,可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产学研层面,可以推进协同创新;在城市层面,可以形成大中小城市相互合作的城市群;在企业层面,可以构建分工协作的企业集群;在个人层面,可以通过众筹、互助等形式形成个人联合体。坚持分享经济的理念和原则,分享经济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原文刊载于《 人民日报 》2015年11月23日 16 版)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分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利益分享  分享经济理论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