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高效对接 51个项目签约投资2900亿
近日,蔡昌弓换上蓝灰色条纹西装,带上文件合同,踏上了离京的高铁。对于这个深耕高端成衣领域多年的服装厂商来说,这趟列车将载着他和他的企业驶向今后10年乃至20年发展壮大的未来。
搭乘这趟列车的还有上百位来自北京的企业代表,从高端装备制造到电子信息产业,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不一而足,他们将前往石家庄参加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会。人未至,心已达。在这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中,这些代表们时而相互交谈,时而望向窗外,似乎看到了前方目的地所蕴藏的无限商机和可能。
项目对接 聚焦河北商机
对接会的金色大厅内,不时传来企业家们爽朗的笑声。“这次参加对接会的企业数量远超预期,比我们预想的一倍还要多。”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此次现场共有51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到2900多亿元。参与这次产业转移对接合作的企业和单位,既有京津冀地区知名企业,也有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行业翘楚;既有中央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有国内知名民营企业。
蔡昌弓的威克多制衣中心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此次成功签约衡水工业新区“服装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后,他手里拿着合同,从容地走出会场,嘴角扬起一抹欣慰的笑容。“接触了一个多月,终于落定了。” 他难掩心中的欣喜。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实每年开春,和不少企业一样都会遭遇‘用人荒’的问题,现在直接把工厂迁到了员工的老家,让员工在河北上班,领北京薪资,员工满意,企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可以说,我们把企业未来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都投到了这儿!”
谈及此次合作的促成,他坦言是多方寻求最大公约数,互利共赢的结果。
“我们从1999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已经在北京站稳了脚跟。现在迎来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协同发展,一方面企业自身存在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新园区里企业的规模是原来的两倍,同时,衡水市政府方面的诚意令我们感动,产业园区相关的配套设施非常全面。”蔡昌弓说。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开幕致词中表示:推动京津冀产业合作,促进产业有序疏解转移,不单单是让北京的“金凤凰”飞到河北的“梧桐树”上,更要共同打造一个适合“金凤凰”自我繁殖、健康成长的生态区域,要让研发、设计、物流、生产、配套服务等不同功能在京津冀地区合理布局,通过区域合作、产学研用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健全、配套体系完善、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转移 掘金智慧发展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是河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目前,重点领域已实现了率先突破:现代汽车沧州工厂、首钢京唐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与京津共同打造大数据走廊,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启动实施。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河北省从京津引进项目3330个、资金2397.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9.6%和47.8%。此次京津冀产业对接会,不仅是之前产业转移的后续与延伸,更是打造三地产业合作的“升级版”。
除了北京的批发市场、京津一般制造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生产环节正在向河北转移布局,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呈现出了京津冀合作共建的趋势。京冀通航产业园、浪潮集团廊坊云计算中心、北汽福田承德新能源智能化产业基地、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固安合作园等项目尤为引人关注。
“河北在地理优势、能源供给、产业政策上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最终选择把数据中心放在了河北廊坊。”河北浪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伟说。
“河北自身具备诸多的产业区位优势,比如曹妃甸有广袤的土地,是天然的良港;比如张北,具备数据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年平均气温2.6摄氏度,到夏天基本不用空调制冷,所以被打造成了‘中国数坝’。”张伯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