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传统农业长新芽
走进大邱庄镇生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大棚,翠绿色的黄瓜藤蔓顺着嫁接的绳索向上蔓延,湿气瞬间将眼镜蒙上了一层薄雾。在进口处,一台白色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合作社技术员徐光善指着这个仪器告诉记者:“这就是咱们引进的设施农业物联网系统,里面安装的是空气温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可以对温、湿度进行预警,咱们只需要提前设定好一个指标,一旦超过或低于这个标准,物联网中控系统就会自动预警。”
来到位于合作社办公区的物联网中控室,大大小小的数据通过传感器汇集到这里。轻触显示屏,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水分等数据实时监测,棚内的生长情况一览无遗。监控中心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不良生产环境预警提示。
专业操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种植大棚蔬菜,什么时候该通风,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什么时候该放被、卷帘,作物患没患病虫害,这些全凭经验和感觉。而现在,我们根据这些实时数据就可以准确地进行管理,比如超过了适宜温度就会报警,可以自动控制卷帘、增光、浇水等,比经验和感觉更精准智能。”
生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横跨了大邱庄镇西尚码头村和前尚码头村两个村,种植面积达2020亩。互联网科技的植入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合作社理事长顾靖告诉记者:“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上,准确度高又省时省工,从而节省了一部分成本。最重要的是对病虫害防治精准快速,蔬菜品质有了大幅提升。”
顾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常规蔬菜生产每亩地平均单产8000公斤,投入了物联网技术后,预计每亩增产1200公斤,按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3元计算,一亩地新增效益就能达到3600元。
与生宝相隔不远的津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52栋日光温室大棚连片成方。
合作社副总经理张立禄介绍,互联网科技已经应用到合作社生产的方方面面,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系统、产品“二维码”查询管理系统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不仅实现了精准作业,同时完善了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实现了双赢。
目前,津美合作社正在和南开大学合作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对温室种植实施网络智能化管理,预计今年上半年便能投入使用。
物联网科技的加速融入,使传统农业走向了“智慧”发展之路,成为现代农业的“智能管家”。
2“互联网+农业销售”加速电商融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
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多兴庄园”,点击“地主逛园子”“地主家余粮”等子菜单,时令蔬菜、东北大米、五大连池矿泉水等套餐导购琳琅满目,“咬一口菜瓜 尝一口春的味道”“女人节 食物恋”等限时特惠新鲜亮眼,“春日料理小厨房”“多兴庄园寻春记”等时尚资讯吸人眼球。天津多兴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薄春霞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正在推广应用的会员制农产品购物手机客户端,目前我们的注册会员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
上午9:30,记者来到位于良王庄乡的多兴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几辆装载农产品礼品箱的冷链物流运输车正陆续准备出发。这些礼品箱里,有的装有黄瓜、西红柿、菜花等十余种有机蔬菜,有的装有两袋6斤的东北大米或杂粮。这些物流车有的发往本市河西区水晶城,有的则直达北京、河北廊坊等高档社区。
薄春霞告诉记者:“每天下午4:00,‘多兴庄园’微信公众号的客服就会统计好订单数据并提交生产部,转天早晨7:00至8:00期间,菜农采摘后将农产品打包装箱运至物流处,10:30之前物流车必须出发,保障为会员及时供应新鲜农产品。”
不仅如此,公众号还经常搞限时、节假日特惠吸粉活动,如时令瓜果尝新、年味饺子派送等。薄春霞自豪地说:“有的活动中我们会派送甜瓜等应季瓜果,客户吃了觉得好马上就注册了会员,最好的一次活动我们的会员提升了200多位。现在,我们正在筹建自己销售网站,互联网让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在沿庄镇,互联网+“菜园子”也为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开拓了新途径。
去年冬天,该镇展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天津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合作社按照金仓公司提出的标准进行生产种植,再通过金仓公司的互联网订单平台出售。这种互联网+“菜园子”的定制式销售模式,为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提供了有益尝试。
合作社社员崔生旺告诉记者,今年他在合作社承包了4亩地冷棚。以前产出的黄瓜基本上都是销往外地,价格不稳定。今年有了互联网销售,不也用为价格的起落而发愁,每斤能比市场价高出1至2毛。
合作社负责人孟庆强介绍,金仓公司每天大概需要10余吨有机蔬菜瓜果和1吨左右鲫鱼、草鱼等淡水鱼,然后通过网上点单的方式为静海区200多家餐饮单位配送,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拓宽合作社销售渠道,保障农民收益,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能真正从源头做到无公害,既降低价格又能享受定制化服务。
从田间挥锄到玩转鼠标,如今,“互联网+”已经走进寻常农户家。然而互联网+农业,如何加?怎么加?如何用互联网之长补农业之短,在农业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克服哪些困难?不可回避的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互联网+农业,绝不是建个网站、开个公号那么简单。“互联网和农业的融合,简要地说,一方面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大数据应用,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使信息更对称,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则通过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订单化生产,建立了有效的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其实质就是农业借助互联网,对市场、产品、技术、资源等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专业分析,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安全的农产品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一位专业人士解释说。
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渗入,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自动化、标准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让消费者安心、农户省力,使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身”。但在这转身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人才和技术的缺乏。从地头到餐桌,农产品的产业链比较长,对于这个链条上大多数农户来说,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并不容易。同时乡村物流也是个难题,农村地域辽阔、村庄分散,为了降低配送成本,各大物流公司的配送点往往只建到镇一级,并没有下沉到村,这给农户寄件、收件带来了难度。还有就是资金难题。就拿冷链物流来说,生鲜电商拼的就是冷链运输,但冷链设备的投入可不是小数目,一般的小企业、合作社难以承担。这些都成为了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重重障碍。
(信息来源:16-04-15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