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腾讯发布《2014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 提升网民安全意识任重而道远
随着数字化通路渗透到人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安全问题发展到无时不有、无处不至和无所不能的境地。对于国家而言,互联网安全已经成为与国防安全、金融安全同样重要的国家议题;对于社会而言,一个没有互联网安全的社会,社会的健康运作就无法得到保障;对于个人而言,人们将失去社会对于个人隐私的必要遮蔽,而处在一种时时处处被窥视和被算计的危险之中。2014年年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腾讯共同开展了关于互联网安全形势的专项研究,并于近日共同发布《2014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把互联网安全问题用看得见、可感知的数据呈现出来,以唤醒普通网民的互联网安全意识。
《报告》是由长江学者、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喻国明教授带领相关研究团队、根据腾讯公司安全产品部门提供的数据并以面向QQ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而成。报告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行为,梳理了2014年互联网十大安全人物(或团队)和十大安全事件,从电脑端和手机端两个平台分析了全年网络病毒的传播趋势和变化特点,并对未来的网络安全趋势和对策进行了整体分析,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地作为新型智库积极“发声”、“出主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的追求。
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在《报告》发布时指出,新时代的“互联网安全”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并且涉及各行各业,渗透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国内用户数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公司2014年提出“安全连接一切”战略,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是一份有“温度”的互联网安全报告。
通过相关问卷分析,《报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研究发现,被调查用户中男性群体对互联网安全的整体社会感知度为62.8,女性为62.2(满分是100分)。说明目前社会民众对互联网安全的感知整体是正性的,整体社会安全感处于正能量的水平。但同时可以看出,这个值只算是及格水平,未来必须提升相关安全意识才能促进整体社会的网络安全感。此外,网民学历越高,网络安全感知越低;城市化水平越高,网民的网络安全感知也越低。
《报告》显示,网民最担心泄漏的信息类别是网银信息(53.8%),其次是身份信息(23.7%),再次是网站账户密码(16%)。男性在互联网安全防护方面行动力比女性更高。以是否安装杀毒软件为例,92.5%的男性安装了杀毒软件,高于女性的90.5%;在线支付安全的防护行为方面,62%的男性会提前检查网址,谨防欺诈,但仅有49%的女性付诸行动;在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的处理问题上,女性更倾向于不理会或看完删除,而男性更倾向于立即删除以防止病毒,或设置垃圾邮件过滤并删除。但是,根据腾讯反病毒实验室和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数据,电脑端中毒用户中81%都是男性,手机端受害用户中75%是男性,男性的中毒风险是女性的4倍!《报告》分析认为,由于很多病毒均是以色情信息、应用程序等伪装而传播的,而男性多喜欢新鲜刺激的信息和技术控,更加容易感染相关病毒,并受到伤害。
《报告》还总结了中毒“高危人群”的特征:收入较低、年轻单身、性格外向。工薪阶层很容易成为网络安全的受害者;收入集中在1000-1500元,未婚人群的受害可能性相对更高;性格特征感性外向者,受害的概率也更高。
《报告》指出,在电脑端,腾讯安全部门2014年新发现病毒数为1.35亿个,较2013年增加了31.9%;在手机端,2014年新发现病毒包总数100.33万个,较2013年增长31.4%。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网络病毒都呈不断更新、持续增长的态势。除了病毒、木马外,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往往也是困扰手机用户的“老大难”。《报告》基于腾讯手机管家的数据分析,一天中骚扰电话最密集的时间是上午10时,而垃圾短信最疯狂的时段则是午后14-16时。《报告》认为,随着电子商务向手机端转移和手机支付功能的兴起,手机病毒引起的资金损失将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将成为手机安全的重中之重。
《报告》还清晰地刻画了容易中毒的“高危人群”画像,指出中国网民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结构复杂,网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提升网民安全意识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权威信息的引导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协助。同时,也需要腾讯等互联网领军企业主动承担起提升网民安全意识的重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于1999年11月,2000年9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下设舆论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本次研究中心与腾讯公司的合作是在互联网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进行的,体现了双方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和互联网领军企业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