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250多家农场“云”上卖菜

07.12.2015  11:45

  不打农药、施有机肥、靠生物技术防病虫……高成本培育出的精品菜却卖不出价,这在京郊不鲜见。今年,市农业局在本市250多家优质农业企业推广应用“农场云”,将农场生产经营信息全部纳入云平台,并对接100余家大中型采购商。收获时间、预估产量、销售信息在产销双方实时传递,好菜好果卖出了好价钱。

  入冬后,正是京郊大棚蔬菜下架上市的日子,眼看新一茬西葫芦、尖椒就要下架,万永健却整天在大棚里转悠,还摆弄着手机输入着什么。

  万永健是通州区漷县镇阳光满园合作社的销售员,往年每到蔬菜上市就是他最急的时候,到处找客户,跑销路,忙得焦头烂额,“销路找不好,菜就得烂地里。”

  12月6日,记者来到种植基地,接过老万的手机,经他一解释才知道,原来,最近合作社刚刚用上了“农场云”,寻销路不用再跑断腿、磨破嘴,只要把每个棚的生产信息、植物长势通过手机APP录入到“农场云”平台,系统可以科学计算每个月各种蔬菜产量、成熟上市期,这些信息会实时传递给100多家大中型采购商。

  电脑登录到“农场云”平台的操作界面,阳光满园种植基地50亩地15个大棚里蔬菜的生长周期、收获时间、预估产量都清楚显示在表格中。左侧一栏,列着西葫芦、小冬瓜、樱桃萝卜,右侧是每个月的排产、外采、缺口数量。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农民的习惯都是等菜种出来再卖。采购商不知道农民地里都产啥、产多少,农民也不知道市场的需求、行情。针对这种情况,市农业局联合有关技术公司,开发了农场云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双方信息的实时传递。

  云平台的技术人员介绍,根据预估产量,采购商在果蔬产出前就可以预订。京郊农业一大特点是,产量小,大采购商的需求一个园区经常难以满足。如今,250家农场种植信息在云平台上形成“优品地图”,采购商可以按照品种选择货源,提前下单。

  农民则可以根据生产目标、需求和茬口等进行排产。一旦出现供需缺口,农民可以立即调整生产方案,以销定产。“农场云”平台的线下团队,也会积极帮助农民寻找买家对接,保证供需平衡,让精品菜卖出好价钱。据“农场云”工作人员介绍,当下有农场已经把明年的菜都卖出去了。今年昌平有农场苹果滞销,云平台线下团队帮农场对接好了明年的销售渠道。

  “云”上不光能科学排产、销售,还帮过去京郊不知名的精品菜打出了品牌。万永健告诉记者,自己基地产的菜虽说没有经过国家有机认证,可都是精耕细作、绿色生产。腐熟黄豆沤的肥、青蒿加红糖发酵成的除虫剂……这些种植过程都没法跟客户一一展示,最后高成本的菜也只能卖个大路菜的价。

  如今,通过云平台上的“绿色履历”,展示精耕细作的生产过程,就成了精品菜最好的价码。

  打开手机APP“神农宝”,棚内尖椒的细节都记录在内。“11月5日,尖椒开始坐果,棚内吊挂二氧化碳发生剂,可使秧苗健壮少病,增产;11月22日,连续雨雪天气,为棚内补光;11月29日,尖椒充施有机肥……”每条成长记录还都配了三张图片进行细节展示。

  这些记录会同步到“农场云”的平台上。“那里可有一百多家大采购商的眼睛盯着呐,”万永健说,在“农场云”的“优品地图”上,农场位置,大棚数量,每株苗从定植、缓苗到浇水、施肥、授粉、采收的全过程都在上面形象呈现。采购商在地图上寻找中意的货源。只要是真正的优质菜,就不愁没有慧眼识货。绿色履历还会被做成二维码,贴在蔬菜包装上,每棵菜都找得到精确的生产地点,甚至可以开放参观,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目前,“农场云”已经聚集了本市250多家农业企业和100余家采购商。据市农业局介绍,“农场云”线下团队奔走于京郊,还在寻找更多优质农场加入,采购商也会扩展。随着产销资源的对接,生产情况实时传递给消费者,久而久之,建立起双方信任,真正实现京郊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