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之劳解他人之困
“看到那些来北京打工的人们,真心想帮助他们一下。每一次,他们接受帮助后都会由衷地说谢谢。那种感觉,让人感动又心酸。”也正是这种感觉,让李雪晴下定了决心,在公交、地铁上默默地帮助他人。
李雪晴今年不过20岁,老家在河北保定的乡下。两年前,高中毕业的她来北京打工,在一家培训机构上班。年纪轻轻在北京生活不容易,她也一样,城里房子租金贵,她最终选择在大兴黄村居住。而上班的公司,则是位于二环里的陶然亭公园旁。每天李雪晴早起出门,先得乘坐366或其他公交车,经三站地从大兴桥西来到大兴火车站,才能坐上地铁。这种紧张忙碌的节奏,她已经习惯了。
有一次乘车的经历对她的触动很深。那一天,李雪晴和几个朋友乘坐地铁,沿途看到站台上有五六个农民工正在等车。扛着大包小包出门在外本来就不太方便,再加上几个人初来乍到,对北京的地铁并不熟悉。结果,地铁来车了,其中一位看上去年过半百的老人上了车,其他的几个人还在发愣,此时车门已经关闭。
在车里的老人急得团团转,趴在门上想跟工友说话,却又说不清楚。见此情景,李雪晴和几个朋友,在下一站将老人带下车,到对面乘坐反方向列车后,回到了刚才的那个车站,又带着老人在不远处找到了他的工友们。
“这么大的城市,如果要是走散了,又不熟悉交通情况,不知费多大劲才能找到对方。我们花了几分钟帮助这位老人,结果老人和工友们对我们说了不知多少个感谢。”看上去挺高兴的事情,却勾起了李雪晴心里的酸楚。虽然年龄不同、工作不同,但大家都是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生活,面对一个陌生的大城市的无助感,其实都是一样的。
从此,李雪晴便格外注意路途中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在公交上还是地铁里,发现这种情况,李雪晴都会主动上前,尽可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我老家在农村,来往的公交车很少,不容易迷路。北京是大城市,交通非常发达,但复杂的交通确实容易给初来乍到的人造成困扰。”李雪晴说。城市的交通一天天发展着,人性化的措施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才是最人性化的。”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