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为抓手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科技日报》2014年10月23日 第8版)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深入贯彻实施“1+6”和新的四条试点政策,各项试点措施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倍,年均增速达到24.4%。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确定了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中关村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坚持和强化首都新的战略定位、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从硅谷、以色列等世界公认的全球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看,国际化水平将是影响中关村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和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硅谷的科技创新早已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创新资源调配、创新活动组织、产业链布局等的国际化,使得硅谷能够突破内生发展的局限,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调动优势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始终居于全球创新的中心。总部位于硅谷的全球大公司如谷歌、微软、思科等均在海外建立了研发中心,加强研发的全球布局。如微软2006年在中国成立亚太研发中心,该中心2013年研发经费超过7亿美元,成为微软在海外最大、职能最完备的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为一体的重要研发基地,与微软在全球其他研发中心形成紧密的协同研发网络。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要有国际化视野,需主动对标硅谷等全球创新中心,更好的组织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北京市科委从1997年起连续举办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至今已举办十八届,广泛邀请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开展产业发展战略性研讨,国际技术、资金、人才对接,以国际化视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大力推进人才的国际化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硅谷相比,中关村在吸引国际化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硅谷每年吸引外来技术移民数量超过2万人,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中64%来自海外,技术移民创办的企业占比超过1/3。中关村具有海外国际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则较为缺乏,据统计,到2013年底,中关村外籍从业人员总数1.1万人,其中外籍专家2654人,外籍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仅0.56%。目前国内出入境管理制度等的限制,导致在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开展人才对外交流等方面面临诸多限制,如目前国内办理“绿卡”的门槛较高,持“绿卡”的外国人仅6000余人,其中入选“千人计划”等高层次技术人才及其家属仅1300余人。推动人才的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改革,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工作、居留以及“绿卡”办理手续,放宽外资参与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限制,简化外事审批手续,更好的促进人才的国际、国内双向流动。
三、加大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度
吸引创业投资资金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创新实力。硅谷是全球创业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硅谷获得全球创业投资总额达到50亿美元。中关村每年获得全球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的近40%,但与硅谷相比,中关村吸引全球创业投资的能力仍显不足。2013年,中关村共发生创业投资案例432起,已披露投资金额约为人民币133.1亿元,与硅谷差距较大。此外,目前国内对外资企业、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结汇限制严格,海外资金入境结汇手续繁琐,也不利于企业有效利用外资。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管理改革,简化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的审批手续,提高企业国际融资结汇的便利性,为企业有效利用外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四、积极推进海外技术并购
目前,国外以获取技术、市场份额为目标的企业间并购频繁发生,如美国谷歌公司仅2013年即完成了20多项战略性并购,耗资14亿美元,通过并购,谷歌公司迅速提升了在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实力。据统计,2013年,硅谷地区企业并购案例近1000起,同期中关村企业并购案例134起,其中海外并购14起。目前国内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并购,需报发改、商务、外汇等部门审批,其中投资额超过一定限度的项目还需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部门审批,企业完成审批手续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如需履行评估手续,则耗时更长,审批程序复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开展海外技术并购的积极性。应进一步简化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投资审批流程,对企业以获得海外知识产权或技术所有权为目的而开展的技术并购,可探索由事前审核改为事后备案。
五、进一步推进高科技产品(服务)的贸易国际化
推进贸易的国际化,进一步拓展产品(服务)的国际市场,有利于发挥市场端的拉动作用,以市场出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中关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产品(服务)出口,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全球领先区域相比,中关村的贸易国际化水平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服务)的贸易国际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13年以色列实现出口总额达到925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0%,同期中关村出口总额336.2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不足总额的10%。高科技产品(服务)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情况,是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影响中关村高科技产品(服务)进入国际市场除了人民币升值等外部因素外,还有供需信息渠道不畅,缺乏统一的展示推介平台,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以及外汇管理、出口通关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诸多原因。可以把搭建面向国际、国内的高科技产品(服务)采购平台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有政策,并在外汇管理、出口通关等方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推动中关村高科技产品(服务)“走出去”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进一步打造中关村的“硬实力”。
六、营造具有国际化内涵的创新创业文化
文化是影响力最深、最为久远的一种力量,它不仅表现为技术、知识,还表现为信仰和理想,它是一种传承,凝聚着历史,连接着未来。在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以色列是全球公认的高科技强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以色列形成了高度包容、注重创业的文化,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初创企业,按人均拥有创业企业数量计算,密度全球最高,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以色列公司的数目超过整个欧洲公司的总和。中关村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已形成了其独特的创新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两通、两海、联想、百度、小米等的发展历程,均是这一文化的鲜活例证,这也正是中关村的力量之源、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关村文化。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这就需要更加坚定中关村文化的创新取向,让中关村文化在中国自主创新的征程上发挥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全球先进的创新文化,加强文化的国际交往,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为中关村文化注入国际化内涵,赋予其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特质,让中关村文化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