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印记
——2014年清华大学纪念“一二•九”运动79周年回顾
学生记者 宋 亮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清华一百多年历史上的重要印记,正是这个印记让清华大学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早在1937年,中共临大支部(原清华、北大中共党员同年11月1日合组为中共长沙临大支部)发起长沙市大中学生联合举行“一二•九”两周年纪念会并编辑出版《火线下》刊物,向社会发行。此后,每当12月9日来临之际,清华学子都会纪念这个共同的日子。
79载沧海桑田,中华大地早已“换了人间”。今年,当代清华学子不断地创新纪念形式,用更加契合时代特点的方式传承着植根清华半个多世纪的“一二•九”精神。
社科学院研究生演唱《飞向远方》。
温度,感知传承中的历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历史在清华园从来不只是教科书上的的文字。79年前的历史一幕就如此生动地发生在这个校园中。今年的纪念活动更加注重让当代学子能够在历史的发生地与历史的见证人对话,在一个个历史的故事和细节中去“感受”而不是“学习”历史。
校友林炎志讲述父母的革命故事。
今年10月,清华校友林炎志做客西阶论坛,讲述了自己父母的故事。林炎志的父亲林枫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林枫奖学金”的创立人,母亲郭明秋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活动中,林炎志讲述了这个红色家庭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在战斗中坚持信仰。透过历史亲历者的讲述,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清华学生是如何走到救国图存的最前沿,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同样地,西阶论坛也邀请了革命老前辈孙新民、方远做客清华园。两位老兵都是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特别是孙新民当时在山东亲历了“一二•九”运动。同学们与两位90岁高龄的老兵面对面,近距离的聆听有“温度”的历史。
刘西拉讲述学生时代排练“一二·九”合唱的故事。
纪念“一二•九”运动在清华也有着数十年的历史。刘西拉做客“一二•九”文化周活动时回忆了他自考入清华大学以来所参加的“一二•九”纪念活动,特别是讲述了他学生时期大家用“喊”的方式排练合唱。今年,刘西拉依然作为艺术指导,参与到“一二•九”的纪念活动中,在合唱排练的同时也将老一辈清华人对于“一二•九”运动精神的理解传递给学生。
水利系本科生“一二·九”冬季接力长跑接力起跑。
在清华大学历史上,清华学子曾用创办刊物、话剧、诗歌赛、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纪念”一二•九”运动。很多院系在长期的纪念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水利系组织冬日长跑纪念“一二·九”已坚持多年。水利系32班本科生蓝悦霏在参加完今年的长跑后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这项活动,清华的体育传统与纪念“一二•九”运动结合,在体育竞技中体验集体的力量,正是这项活动魅力。她表示明年还会继续参加‘一二•九’长跑。
以史为鉴是纪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意。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中日关系专家刘江永教授做客文新论坛,从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事变”这一“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出发,比较了当今的中日关系,提醒青年学子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建设更强大的国家来捍卫民族尊严。
厚度,在创新中挖掘“一二•九”精神
今天新媒体快速发展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年的纪念活动,也不仅仅是坚持文艺演出形式,更是与时俱进地根据当今大学生特点“量体裁衣”地举办活动,并深入挖掘历史,找到与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契合点,让更多清华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理想坐标。
话剧队吴昊讲述马兰基地“夫妻树”的故事。
在今年的“一二•九”歌咏活动中,研究生在梁启超先生发表《君子》演讲100周年之际,以《少年中国说》为蓝本,将晚会的三幕主题设计为“山河壮”、“少年强”、“梦无疆”。并且在晚会中用话剧表演的形式讲述了沈崇诲、韦杰三、邓稼先、张光斗、王佳明、刘婷等清华英烈、杰出校友、当代优秀清华学生的事迹。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观众,在欣赏话剧表演的同时,传递时代正能量。
土木建管系本科生演唱《忆秦娥•娄山关》。
以此同时,“一二•九”歌咏活动还可以利用了新的网络形式。在本科生晚会中,利用现场连线,远程对学生家长进行了采访。让学生家长同步参与到“一二•九”运动歌咏活动中尚属首次,新颖的形式让更多的同学和家长关注歌咏活动。
国防生和退伍兵合唱《当那一天来临》。
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各项宣传内容也是精彩纷呈。79年前,当时为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西郊区党委委员的蒋南翔在《告全国民众书》中写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79年后的今天,校研究生会在其微信平台“小研在线”上推出了以拍摄自己的书桌、实验台、工作室为主的“书桌挑战”,以今天清华学子的“平静的书桌”来纪念当年清华人为争取民族自由独立而做出的努力。。
“一二·九”文化周开幕式上师生共同创作《百米长卷诵英雄》。
在活动的安排上,校团委还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文化周。在文化周中,分别以“艺术之路”、“奉献之花”、“赤诚之心”、“化雨之风”和“成行之思”为主题,集中开展艺术、体育、公益、思辨、实践等“一二•九”系列文化活动,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研工部、校研究生会自9月底开始先后举办九场纪念“一二•九”运动相关活动,先后推出五轮宣传,还通过院系协办的方式,让更多的院系同学参与到”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的组织中来,在集体中成长。
深度,一次与艺术近距离的接触
2014年“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更加接地气,师生共同参与在今年各项活动中尤为突出。以歌咏活动为契机,同学们在活动中与艺术大师近距离接触。同时,各项活动也利用年轻人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同学参与”一二•九”纪念活动。
“三代人心中的一二•九”中杨洪基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10月26日举行的“清乐华章——三代人心中的一二•九”活动中,同学们在新清华学堂与阎肃、杨洪基、金曼、韩磊、庞旋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话“一二•九”精神。研究生“一二•九”运动艺术指导团的艺术家们用高水准的表演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并且,艺术指导团的金曼、庞旋等老师还举办了专题声乐讲座,又先后到十余个院系进行了现场指导,零距离与同学们接触,一个个音节地教学,使同学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文化素质教育。
阎肃、金曼分享歌剧《江姐》创作过程。
文艺表演是清华人抒发情怀的传统方式。在今年的纪念活动中,清华大学教授朱颖心、刘西拉也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老清华人”在校园里参与的“一二•九”纪念活动的经历。词作家阎肃、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分享了经典歌剧《江姐》的创作经历,畅谈了艺术对自身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这种面对面地聆听艺术大家的人生感悟,令同学们更为真切地感到参与到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活动的意义。
与此同时,在校团委发起的“一二•九”文化周中,美术学院本科生邀请老师共同完成了《百米长卷诵英雄》,并举办了专题艺术作品展,通过同学自己手中的画笔,用版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建筑学院本科生还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快闪表演,演唱了歌咏比赛参赛曲目《在灿烂阳光下》,向其他年轻人介绍”一二•九”精神。自动化系本科生组织“三行情诗”诗歌赛,用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方式来抒发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怀,形式新颖又紧扣主题。
2014年的“一二•九”纪念日已经过去,清华学子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为清华的“一二•九”记忆刻下了一道新的年轮。
2015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80周年。届时,清华人将用当代青年学子的创造力和实际行动来纪念这些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 清华新闻网12月12日电 )
编辑:襄桦 蕾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