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召开座谈会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27.10.2017  18:58

10月25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展望社保发展前景”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华民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的30多位学会成员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在校博士生1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主持会议并做了主旨发言。26位与会学者发言,3人提交了书面发言。

郑功成在题为“用新思想引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主旨发言中表示,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报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国家发展进程的基本方略,规划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与行动纲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他认为,这一报告也正式开启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幕,对于促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还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就不会再陷入一团迷雾之中,这一制度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人民的诉求,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不断发展。他认为,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就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这样的定位,就不会再迷失自己的方向,必定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生活安全与生活质量预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十九大确立的从2020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战略及对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清晰地勾勒出了社会保障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人民幸福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据此就能够行稳至远并终至大成,进而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他还分析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认为必须尽快打破地区利益、群体利益固化的藩篱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取向,真正促进制度公平,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同时确保制度改革沿着理性的发展之路稳步地循序渐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兼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将要求我国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策略相应转变,并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工作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社会保障领域新时代工作的重点,同样是要以更加平衡的制度建设、更加充分的事业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十九大报告“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构建更加公平、平衡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他还着重围绕“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表了意见。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表示,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给我们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方向和指南。第一,报告反映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很多问题在其他现代化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如解决就业、贫困和均衡发展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化发展也有其独特性,即这些问题的规模前所未有、世上无双,在这样的规模下,问题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都是自然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补足短板、攻克难关,整体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任务、方略中,强调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的一切目标和结果都是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这种发展是中国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表现。第三,报告提出要打造一个共建共享、共同治理的社会。我们不仅要强调给人民做什么,而且要在整个过程中让人民参与进来,充分相信人民,在多个层次上通过党委的领导、公众的参与来推进社会发展。第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保这一行业新时代的号角。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表示,十九大明确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发展进程的新的历史定位和指导思想。他认为,不忘初心的根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原则,是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根本目标。他表示,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坚持党是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任何时候也不容许动摇。这个核心的一切是为了人民,这就需要党通过自我革命,保持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力,领导国家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他认为,社会组织需要正确地调整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以共享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组织发展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社会组织需要按照重新定义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来调整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他最后表示,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化的具体体现,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表示,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判断完全适合于社会保障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保障需求增加,但风险保障服务供给不足。承担国民基本风险保障职责的社会保障,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这是新时代主要矛盾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他认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显存在。表现在社会保障资源投入总体不足,政府资源投入和民间资源动员均不足,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高,部分项目、部分人群保障缺失或保障较低,基本风险保障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不合理,基本风险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度并存,地区间、城乡间差距大,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有偏(领域、人群等),浪费存在,效率不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保障的认识、适度增加财政投入,要控制和缩小群体间基本保障待遇差距,提高农民和老幼残等弱势群体保障水平。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表示,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论断,是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保障来说,民生需求的转型升级要求社会保障发展具有新思维。现代民生需求不仅仅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还指向其他方面,比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信息的分享、人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这些都是美好需要的应有之义。他说,民生需求要与国际接轨,社会保障发展应具有新思维,它的基本定位不是所谓的配套政策,也不只是一种风险保障,而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保障发展的更高目标是全民保障、更高水平的保障;发展的方式是与经济融合发展;同时适应科技的发展,比如精准医疗、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都需要科技手段帮助实现。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表示,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对社会保障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社会保障制度基于团结合作之精神和集体主义之理念,具有显著的增进国家认同、增强国民团结的功能,从而应当成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之利器,成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之重要内容。他说,新的主要矛盾要求社会保障发挥更加全面和积极的功能,新的民生方略要求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涵盖了教育福利、收入分配、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整个生命周期,描绘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民生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凤表示,十九大报告向人民传达了振奋人心的信息,让人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社会从刚解放积贫积弱到如今各方面全面开花的可喜变化。每位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服从党纪党规,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带动周围人或更多的社会力量做贡献。她对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接下来研究项目的落实工作进行了展望。她提出,学习十九大精神,更重要的是能找到目前改革中的问题,找准老百姓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对社会保障的指导性非常重要。破解主要矛盾,顺利完成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她认为,十九大精神明确了医保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后要着眼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城乡之间制度的差异和不均衡状况进行改革。她还就医疗保障与医改的深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表示,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社情。农村的贫困和欠发达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方面,农村仍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短板。他表示,尽管农村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制度覆盖、参保率在不断提高,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充分,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保险项目的具体环节设计造成了客观结果上的不公平;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战之后,需要加强相对贫困的应对研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创新农村社会发展,取得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表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应当有新的境界。社会保障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更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生育保障,包括儿童福利等)、学有所教(教育保障)、劳有所得(就业保障,包括工资收入等)、住有所居(住房保障)、病有所医(医疗保障)、老有所养(养老保障)、弱有所扶(贫困保障)”的总要求,完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表示,十九大报告把扶贫作为重要内容专门论述,显示了对精准扶贫的更高程度的重视。我国30多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贫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现在主要是脱贫问题,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0年在现有标准下脱贫之后,仍然有深度贫困应受到关注,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比如贫困残疾人。三是2020年脱贫之后,贫困理论研究仍要继续,中国的贫困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贫困人口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现在贫困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加强中国的贫困理论研究,可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中国方案。

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使命,即要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他提出,十九大为中国社会保障确立了任务,要建设中国自己的民生事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短板问题。十九大还为社会保障发展确立了目标及要求,包括兜底线;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温饱与脱贫;全民普惠、全民覆盖、全体参与。他表示,社会保障要吸收中国优秀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文化契合,比如养老、孝老、敬老良好社会风尚与社会保障的结合。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谨表示,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视,而人民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首先应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再考虑人民的补充需要,这就要求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互补充。他表示,商业保险不可能替代社会保险,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才可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要明确商业保险的合理定位,越位缺位都是不完善的,商业保险是为了应对人民更高水平的需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表示,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论述将直接指导我国的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他认为,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总体而言法治化水平不高,存在支架性法律缺位、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权利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洁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转变,说明过去注重的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未来要将重点转向人民更加全面、更加多元的需求,从社会保障来看,传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发生变化,怎么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将是下一阶段的任务。在社会保障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服务保障发展欠缺,老百姓获得感不强,这些都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养老是全民焦虑的重点和难点,二者可以完全契合。养老问题应该调动金融资源,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养老金管理是金融服务养老的重点。他认为,在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一是发展以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二是针对痛点,解决群众在养老方面面临的难题,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化“”为“”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表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有内容丰富的重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了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抓住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关键点,当前分散统筹是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全国统筹所带来的积极意义重大。他表示,全国统筹可提供公平的就业和参保环境,扩大覆盖面,从而增加社会统筹制度的资金收入,使制度具备降低缴费率的条件,以消除统筹基金的收支缺口,形成部分积累的资金,为将来老龄化高峰到来进行充分的准备,并平衡地区间的缴费,优化劳动力市场,达到提升社会总福利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谢琼、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李志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雄飞、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乔庆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莹、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龙玉其、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俞贺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华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许艳丽丽、清华大学陈诚诚 中国人民大学陈斌等学会成员也纷纷发言。

与会者一致认为,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不仅为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也对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它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方向,对于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应建立与国情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