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大学要学会“对外说话”
27.10.2015 23:25
本文来源: 林业大学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一课题组公布了国内首份综合评价高校海外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高校与世界名校在英语网络世界上的传播力仍有较大差距。排名首位的北大得分仅是哈佛大学的6.7%。同时,有将近一半的“211工程”大学(52所)总分不足1万。
这份高校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以112所“211工程”大学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了谷歌新闻搜索、维基百科英文词条、推特等5个平台作为考察维度,计算评估出中国高校的海外传播力度。同时选取了8所境外名校与中国大学对比,力求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从专业角度看,这个排行榜无论是考察维度,还是评估方法,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但是,这个排行榜却给国内高校敲响了警钟。每所大学都该扪心自问,离国际知名究竟还有多远?而这恰恰就是这个排行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本以为在众多国内高校都把国际知名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今天,要不要重视海外传播力的话题是不辩自明的。可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还是练好内功最重要。重实干、轻传播,或许就是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还十分薄弱的原因之一。其实,笔者认为实干和传播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好酒不怕巷子深”之类的观念被现实证明早已过时了。缺乏有效的海外传播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就是一句空话。海外传播力对大学办学方方面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加强海外传播仅凭高度重视和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传播者是传播重要的要素。中国大学的海外传播重任由谁来承担?据笔者所知,在不少大学这个职责并没有明确。一些宣传部门不承担海外传播的职能,而国际交流合作部门也没担此重任。连个牵头单位都没有,海外传播显然难以落到实处。即便是有牵头抓总的部门,能够担起海外传播重任的队伍也不够强大,缺乏精通外语和传播的双料人才。从大的格局来讲,海外传播需要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每个师生都应该成为所在大学的形象大使,出访时、接触外籍师生时,都应为扩大学校影响作出自己的努力。每个校友特别是海外校友,都应该成为母校亮丽的名片。
除了传播队伍之外,海外传播还难在水平、难在思维、难在传播是否符合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即便是语言过了关,话语体系不改变,传播方式不调整,把校报、新闻网上的东西照搬到对外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去,传播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一位清华留学生刚入校时,总爱打听有关青岛啤酒的事儿,原来他把“清华”和“青岛”搅和在一起了。
在世界变成“地球村”的今天,海外传播不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的短板。校方要重视,师生要重视,主管部门也需要重视。一个好消息是,有关部门正着手推动各校英文网站的建设。期待今后能启动更多、更有效的工程来推动高校海外传播力的提升。(yn)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铁铮
本文来源: 林业大学
27.10.2015 23:25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