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举办

22.04.2017  19:45

4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校举行。会议对2017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出席会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主持。

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于春海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认为,2017年1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综合GDP增速及其背后的供给和需求力量的变化情况,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态势,以及价格指数和景气指数的变化轨迹,都可以表明我国宏观经济触底反弹的迹象已经全面显露。在宏观经济全面触底反弹之际,我们还需要关注已经出现或可能要出现的一些失衡问题。包括:固定投资增速超过消费增速可能带来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原有产品结构下的出口扩张可能不利于国内结构调整过程;服务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导致经常项目的趋势性恶化,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威胁;伴随外汇储备下降的是我国对外资产结构的变化,私人部门直接暴露在国际金融冲击之下。

对此,课题组表示首先需要从金融体系、行业准入和市场秩序多个维度采取措施,激发市场导向的民间投资。其次,从需要从多个角度共同发力来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包括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增加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供给。第三,通过强化环保标准、劳工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使其出口行业的社会成本显性化,同时要清理不必要的出口促进手段,进而抑制原有结构下出口快速扩张对国内供给结构调整的不利冲击。第四,大力发展具有跨国配置金融资产能力的专业金融机构,缓解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居民特别是家庭的直接冲击。

在第二个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研讨和点评,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牛犁主任表示,当前的宏观经济确实正处于转折点,至于是新周期的起点、还是回暖的开始,各种讨论也比较多。但就数字而言,确实各方面都好于预期。GDP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3月份达到了7.6%,比以前好得多,相对应的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也表现很好。总体而言,中国宏观经济依然存在供给端趋稳,需求端走弱的特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则认为,就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而言,一季度的数字的确好于预期,但是并不能据此判断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周期。三大需求里出口增速、国内投资都反弹厉害,大大超出了预期,但这种反弹与房地产市场、英国脱欧等一些短期因素相关,因而后续保持较高增速是比较困难的。张永军表示从需求侧来看,上半年经济反弹相对比较乐观,而下半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刘元春副校长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弱复苏向强复苏的过渡阶段,因此今年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前高后稳的趋势。宏观经济一季度的各项数据表现好于预期,其实是有着五大方面的支撑基础的,即去年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效益还在持续;外需出现了改善和全面的反弹;整体的预期和一些政治周期的效益开始在发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某些产业里面去产能变成去产量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和价格效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房地产的调控并没有跟随调控者的意愿和预期,依然延续了繁荣的态势。一季度的向好态势能否持续,实际上也取决于对这五大因素在未来可持续性上的判断。他认为,虽然当前经济超预期反弹的因素是不坚实的,一季度经济趋势的可持续不太可能,但是随着2014年美国经济触底反弹后,开始走上整体复苏,世界经济开始反转;而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提法全面出来以后,政治生态的进化、反腐倡廉取得压倒式的进展,很多信心指数发生了逆转,这两大因素会在2018年上半期出现全面的交汇,从而为经济的发展营造出新的平衡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

刘元春副校长认为,我国债务周期并没有到达底部,债务问题没有被缓和,目前金融秩序还存在一些争论,这些因素就预示着相关政策会收紧,导致下半年的景气状况会有所回落,从而出现前高后稳的走势。

闫衍副所长在讨论中提出,从GDP的增长、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变量、消费贡献的角度、产业结构的分化、货币条件的变化等因素来看,未来经济持续性增长还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因此,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已经进入了新周期的过渡期,需要谨慎的判断。整体上来看,二季度还会保持一个比较温和的复苏,三四季度可能面临下滑,前高后稳是今年经济基本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