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影人相聚北京建言合拍:项目投入应“由小及大”

19.04.2019  08:40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 尹力)中印两国的电影合作前景广阔;两国影人可加强交流以了解对方的风土人情;合拍项目的投入应“由小及大”,根据市场反应逐步调整……18日,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中印电影合作对话”,两国影人就双方如何更好地合作发展建言献策。 

  当日,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印度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屡创佳绩,受到观众喜爱。印度拥有享誉全球的宝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体系,中国则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同为电影大国,中印双方在电影产业有不少共通之处和合作潜力,希望两国影人能携手打造更多兼具亚洲文化特色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影片,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创出佳绩。 

  在对话中,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表示,合拍在当下全球电影业中已成为一个潮流,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整合国际资源,例如各国的优秀电影人才、技术、制作能力、市场等。现在已有中国电影公司选择在印度取景,也有印度电影在中国发行,但目前还没有双方联合投资制片的电影。 

  他认为,中印两国有文化相近的地方,合作的一大基础在于印度电影近年在中国非常有观众缘。想要开展中印电影合拍,首先是要加强两国电影人之间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带来合作,往往第一部合拍电影是最难的。 

  中国电影导演文牧野执导的大热影片《我不是药神》就曾在印度取景,在他看来,中印合拍的主题应符合本土当代文化背景,加上一定的创新意识。作为导演,他只会讲自己熟悉的故事,不会因为合拍打乱已有的文化体系,“本土文化的根茎只能有一个,它可以开出两朵花,但不能在根茎上就有嫁接感”。双方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合拍一部电影,而是要合拍出一部好电影。 

  印度知名导演、编剧卡比尔·汗认为,印中两国间虽然语言不通,但文化内核有类似的地方,影视语言也有相似之处。在合拍中,可以尝试由两国导演执导不同的故事线,将不同的视野和资源揉在一起,最后再汇合两条线。 

  印度知名演员、制片人沙鲁克·汗认为,合拍片要尊重彼此的电影市场,印中合拍可以考虑选择具有普世性的故事,例如神话、爱情故事等,“最好一个主角是中国的,一个主角是印度的,找到合适的组合方式让两国观众都愿意看”。 

  当找到合适的故事之后,两国影人可以开始探索合作,沙鲁克·汗建议,从商业角度来看,合作刚起步时不要做成本太高的影片,可以逐步通过观众的反应来探索,慢慢再做更大投入的项目,逐步成长为成熟的合作关系。 

  除“中印电影合作对话”之外,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还将举办“印度电影周”系列活动,邀请印度优秀电影人相聚北京,传播优质电影文化,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