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要“高低”并举

16.06.2015  20:41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陈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从北京市核心区迁走低端产业,也势必波及部分高端功能。只有放眼全国、立足长远,才能实现首都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效调整的目标。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们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有种现象叫“灯下黑

  李中祥出生在靠近河北省府石家庄的一个县级市。在他看来,北京不算宜居的城市,但家乡没有体面的工作岗位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如今,李中祥在清华大学东门外的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清控的总资产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在世界各地拥有成员单位500多家。李中祥说,北京最大的问题是“吸附能力太强、外溢效应太弱,无论对于人才、资源,或是信息、资金等要素,都是如此”。

  这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尹稚的观点不谋而合。

  “有个现象叫‘灯下黑’。北京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省,从城市到县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与北京差距太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专门过考察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尹稚说:“广州、深圳、上海这三个一线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都比北京强。其周边省市、地区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线中心城市,至少反差不像北京与河北之间那么大。

  “谈疏解,首先要做资源分解。”尹稚认为,“光搬迁批发市场、仅疏解低端产业,不管用”。只有把北京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省相关市县的基础设施水平、涉及百姓生活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到与北京差不多的程度,疏解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序进行。

企业外迁才是出路

  尹稚主张:中央应大幅度增加对河北省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历史上,河北省为首都的安全和生态质量作出过巨大牺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期,理应加大对河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

  他坚称:“功能疏解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北京疏解的功能也不肯顺顺当当往河北去;勉强搬迁过去的不会心甘情愿,后患无穷。

  他说,“疏解”与“疏散”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内涵完全不同。疏解既有政府行政导向,又要符合市场规律;而疏散漠视相关利益平衡和市场规律,一时“”出去的功能最终还会聚回来。

  李中祥认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进行区域规划,“需要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思考,要着眼全国”。“疏解的根本出路是大批企业外迁”。

  2014年,北京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

  目前,全球500强企业里,中国两岸三地共有100家,其中北京就有52家,超过日本东京的43家,蝉联全球各大城市榜首。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之都”。

  李中祥说:“大型央企总部外迁,对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作用巨大”。在企业总部之外,还有很多二级单位,如财务公司、承包公司、研究院、培训中心,甚至系统内的医院等等,这些构成了北京庞大的第三产业。“首都聚集这么多资源,大而无良、大而无序”。把大企业总部所附带的产业、金融、科研、教育、医疗资源分散出去,布局到三线城市中,既能带动不同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布局的改善也意义深远。(完)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