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最新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北大共有5个学科闯入全球前10名。中国有88所大学的学科进入全球前400,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光明日报独家专访QS全球教育集团智库中国总监张巘,与您分享——
来源:光明日报 2016-3-29 邓晖
近日,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发布了第六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该排名新增6项学科,囊括了创纪录的42项学科,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学科排名。在这份对全球7.6万多名学术专家和4.4万余家雇主调研形成的榜单中,中国内地高校进步显著:5个学科闯入全球前10名,15个学科入选全球前20名,6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此外,共有88所大学的学科进入全球前400名,仅次于有164所大学的学科进入前400名的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榜单的变化,呈现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哪些进步?对中国高校“两个一流”建设有何启示?本报独家专访了QS全球教育集团智库中国总监张巘博士,从第三方评价的角度,透视中国“两个一流”之路。
“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高原已经形成,高峰若隐若现”
记者:透过QS这次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您怎么看待中国大学的表现?
张巘: 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巨大成功。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去30年在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和试点的同时,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大。这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全球全面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中国大学创纪录的历史性突破,可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新的里程碑。
记者:QS此次排名的指标体系由哪些方面构成?
张巘: 世界高等教育有两大体系,一个是欧洲大陆体系,一个是盎格鲁—北美体系。QS的排名体系结合并优化了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指标度量,能够充分反映各国高校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
QS评价一个学科过去5年在以下4个指标上的长期综合质量:每个学科在其专业领域里,全球最顶尖专家学者对这个学科的专业评价和认可度,这通过“全球学术声誉调查”进行。这个学科过去5年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全球顶尖用人单位那里的评价和认可度,则通过“全球雇主声誉”调查体现。我们每年做的“全球学术声誉”和“全球雇主声誉”调查是此类调查中全球最大也是最全面和深入的。其他两个指标,是整个学科在世界最大论文引用数据库SCOPUS中的“篇均引用”,整个学科在SCOPUS中的“高被引指数”。
每个学科都由这4个指标组成,根据学科特点,每个指标权重不同。人文艺术学科群发表学术论文的篇均引用和高被引指数不像自然科学那么高。如果仅仅看论文,很难全面客观捕捉不同学科综合实力。比如在管理学科群,我们会适当增加全球雇主声誉的权重以反映这个学科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记者:在这份全球高校的学科比拼中,进入前10、前20、前50、前100,意义几何?
张巘: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数据,全球100多个国家共有20多万所大学,前千分之一为全球200强,前万分之五为全球前100强,前万分之一为全球前20强,前十万分之五为全球前10强。
中国现在有24所大学的14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0,有1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20。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崛起,我形容这个现状是: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高原已经形成,高峰若隐若现。更难能可贵的是,15个进入全球前20名的学科中,清华大学有9个学科(建筑、土木及结构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化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北京大学有6个学科(现代语言学、语言学、化学、牙科、矿产资源与采矿、社会政策与管理)进入全球前20。进入世界前100强可以定义为是世界一流学科了,而前20强可以定义为世界顶尖学科。这些学科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难以在短期内用外部资源提升实力的。这15个学科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处在世界最前沿的一流大学学科。这一个顶尖梯队的中国大学可以在政府、企业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在不久的将来争创世界第一的学科。
中国大学篇均引用、雇主声誉都有显著提高
记者:中国高校目前正处于“两个一流”建设的发力阶段。此次有88所大学的学科进入全球前400,仅次于有164所大学的学科进入前400的美国。这意味着什么?
张巘: 中国有88所大学的学科进入全球前400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为争创“两个一流”奠定了基础。但和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如果各级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支持更多大学,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榜单中,一些中国顶尖大学比如清华有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您如何评价这些顶尖大学的表现?
张巘: 清华这次进入全球前10的专业是建筑、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竞争性强的硬学科。这些学科的实力是依赖于长期发展积累的硬实力。据我所知,这是清华长期坚持大力投入确保学科发展,并坚持国际化的结果。就科研而言,清华在这些相关学科都开展了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与此同时,北大在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形成毫无争议的国际竞争力,双双进入全球前十。
记者:在评价形成过程中,中国高校的长处和短板是什么?
张巘:单项指标中,中国大学在过去5年的“篇均引用”项目上得分最高,均分75.41,高被引指数其次,均分71.93,雇主声誉66.03,都比去年有所提高。中国大学长期以来对与学术论文相关的硬性指标高度重视,篇均引用和高被引指数一般得分总体偏高。但在全球学术声誉这一块,中国大学稍弱。今后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和海外不同国家顶尖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来提高。
世界一流,不能只看科研产出
记者:对瞄准“两个一流”发力的中国高校,您有哪些建议?
张巘: 一是普遍撒网,重点培养。对于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标准的大学,要积极发动各级政府、企业、校友对重点学科的研究、人才、资金、就业、创新、科技转化等方面全力支持。二是政府简政放权,给高校更多自主权和空间,集中所有力量,建设特色学科。三是积极鼓励更多的中国大学对重点学科进行全英文授课,招收海外留学生和教职工,并在签证政策上给予支持。四是中国高校要注重改善财务来源的多样性和稳健性。特别应注重建立和加强社会募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立财务资源保障。这方面,可以出台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对中国大学发展进行大力度的捐赠和扶持。希望可以早日在中国形成企业家通过反哺母校来回馈社会的优良传统。
记者:如何看待高校的“科研产出”?
张巘: 学校发展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规划过程,很多关键指标放在全球水平上来看,不是很容易量化。大学的科研产出、发表论文比较容易量化,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对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除了科研以外,学校发展的其他重要环节怎样进行科学、客观、严谨的评价。
根据“QS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质量认证体系”,我们从51个指标12个领域来综合考察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所有最核心指标。最重要的四个领域是一所大学的科研能力、教学、学生就业、国际化。学生对整体学习环境的体验也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方面,我们从“整个学校软硬件设施”和“在线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为了体现大学特色,我们综合考察一所大学在校园文化、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贫困助学上的特色。一所大学如果在一些学院和学科上达到世界一流学科和学院的水平,这对于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能力至关重要,我们也会就此进行专门评估。这个体系在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哈佛和斯坦福等在内的30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参与了评估。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