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枝鲜花替换十万份纸钱

07.04.2015  06:13

清明期间,市民在八宝山人民公墓文明祭扫。本报记者 吴镝摄

  本报记者 童曙泉

  昨天尽管已不是清明节的正日子,全市仍有8.7万人前往各公墓祭扫。自3月23日进入清明祭扫高峰以来,全市共接待367.8万人祭扫,比去年清明祭扫总人数增加6.33%。

  尽管祭扫人数增加,但全市各公墓并未出现烧纸钱的浓烟,相反,鲜花祭扫逐渐成为主流,除了常见的黄、白菊花,还有马蹄莲、雏菊、百合等各色鲜花,“彩色祭扫”成为移风易俗的一道风景。

  150万枝鲜花免费送市民

  进入人民公墓,路过志愿者服务站时,刘女士接到了一枝怒放的鲜花。志愿者告诉她,用鲜花为亲人祭扫更时尚环保。

  “确实挺好!我响应你们的号召。”接过鲜花的刘女士,索性又去商店买了一大捧鲜花,然后将手里的纸钱只留下一小叠到焚烧炉烧掉,大部分交给志愿者回收处理了。

  清明节期间,市民政局在全市33处公墓免费发放了100万枝鲜花,加上各区县和其他公墓送出的鲜花,150万枝鲜花引领了文明祭扫的新风尚。

  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免费发放鲜花,市民自觉换掉纸钱超十万份,大大减少了纸钱焚烧的污染。在人民公墓,以前工人半天就得清理一次焚烧炉,今年一天清理一次炉内都不会堵满。此外,以前不少市民会把纸钱压在亲人墓碑前,今年也明显少了。“至少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风天里,也没有出现纸钱满天飞的景象。

  “彩色祭扫”代替“黑白灰

  除了焚烧祭品、纸钱冒黑烟,传统的扫墓方式也基本都是“黑白灰”色调。鲜花的流行,让今年的清明增添了温馨的色彩。

  在前往昌平华夏陵园的路上,卖鲜花的摊点络绎不绝,往年占多数的纸钱摊却不见了踪影。在华夏陵园附近的一家祭品店,也是鲜花摆了一大片,纸钱只是堆在柜台上一小堆。不少人进店都是直奔鲜花,只有个别人选择了纸钱。

  店主说,最近这两天生意非常好,光是小盆雏菊一早上就卖出数百盆,几十元的鲜花束、上百元的大花篮,也能卖出去一两百个,“比去年多了一倍都不止。

  一对中年夫妇买了一盆白菊和一盆红色康乃馨。他们说,清明祭扫原本就是为了寄托对故人的哀思,不提倡铺张浪费。烧香烧纸污染墓区周边的环境不说,也容易造成火灾隐患,用一束鲜花表达哀思也很好。

  除了应景的黄、白菊花,陵园里还随处可见紫色的勿忘我、红色的康乃馨、白色的百合、红色的鹅掌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些小花圈、塑料扎成的小蝴蝶以及寓意祈福的黄丝带等,与陵园里的白玉兰、黄玉兰、迎春花交相呼应,更多了几分春意。

  网络祭渐成新风尚

  互联网的热潮,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今年的清明祭扫。相比“微家书”、“二维码墓碑”等新潮的祭奠方式,网上祭扫更为普遍。

  几年前,在国家民政部的授牌下,中国清明网成立。网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网上祭扫。目前“微祭扫”和移动祭扫已经相继上线,这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转移”至电脑网页上的新兴祭扫方式。

  “就像QQ空间一样,很简单,可以编辑逝者一生的简介、逝者生前的重要事迹,上传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等,还可以构建逝者的亲属关系网,逝者后人可以在逝者纪念园进行祭拜留言。”祭扫人输入自己的名字后,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思念。

  今年以来,中国清明网的祭扫活动页面上,已经有20多万人登录参加。

  “网络祭祀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祭祀方式。”网站负责人说,“对于祭祀者来说,这种方式很便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他表示,将来网络祭扫将逐渐取代焚烧祭品、燃放爆竹等传统祭扫方式。

  生态墓园先落户市属公墓

  “传统的公墓墓碑林立,远远看去,白花花一片,像是山体上的巨大伤疤。”市殡葬协会有关负责人坦言,这些既不美观、又影响生态环境的墓地今后将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公园化的生态墓园,相关建设先在市属公墓推广。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以北的生态墓园,一片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墓园没有墓碑,只有鲜花绿树和各式景致,看上去像一个大公园。在墓园的中心,是一组宽10米左右的台阶,台阶两侧是被绿植、青草和山石覆盖的小山坡。山体背面,是石头堆砌的假山。墓园四处,栽满了玉兰、桃花、樱花等植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先建公园、再建墓园,是生态墓园建设的一个总体方向。“在这样一个像公园的墓园里,所有的山石、树木、花坛等下面都可以埋葬骨灰。未来,这里不再有水泥制的墓穴和墓碑,取而代之的是在树木后或山石后标注逝者信息的牌子。

  据悉,生态墓园预计在今年五六月份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有不少逝者亲属预约排队。试点成功后,这种公园式的生态墓园将在市属经营性公墓推广。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许多公墓都有生态安葬的方式,但因为缺少统一规划,比较零散。“将来推广后,可能会在各大公墓划出一个固定的区域进行公园化生态墓园的设计。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