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丨李乾:准定位 多思考 勤动笔

06.12.2019  16:35

本网讯 李乾,男,安徽阜阳人,中共党员,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CSSCI论文6篇、CSCD论文1篇,参编著作2部、规划3项,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胡春华副总理等批示,曾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及学术会议优秀论文等奖项。

  找短板 准定位

李乾于2016年考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刚入学时各种专业课程让他感到新鲜,如饥似渴地想把所有没有接触的课程都学一遍,这种兴奋源于差距。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与本校学生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差距,“他们扎实的基础让我很羡慕,但是我并没有自卑,而是认清自己,瞄准定位。”硕士期间李乾参与了许多横向规划课题,走过许许多多的村庄,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这给了他更多了解“三农”的机会。当然,农村出身的背景让他对“三农”有着别样的感情,农村生活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三农”的感悟。

在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优势后,李乾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多向身边老师同学请教,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比较优秀的同学,他们也总是热心地给予帮助。

重交流 多思考

读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多与同行交流,尤其是身边同学,才不寂寞孤独。李乾记得博二开题前十来天,始终没有想到一个理想的研究方向,有天晚上几个同学在宿舍谈天说地,突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个词跳了出来,让他眼前一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李乾立刻查阅文献、理思路,很快一个初步的开题框架出来了,虽然速成的结局是开题没过,但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肯定,获得了许多中肯建议。后来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开题报告为基础撰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书,期间导师也邀请其他老师予以指导,学院也组织专家培训辅导,撰写期间导师经常打印出每一稿,我们一起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措辞,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国家社科基金获批,李乾的第二次开题也顺利通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博让李乾对这句话理解更加深刻,博士如果缺乏思考就失去了idea的源泉。2018年暑假在家恰逢村里开展“厕所革命”,一番交流后,他发现“厕所革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返校后及时和导师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凑巧老师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接下来进行调研,关注该主题,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有幸获得了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以及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余欣荣副部长的批示,这给了李乾很大的鼓励,让他再次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广涉猎 勤动笔

李乾研究的内容过杂,发表的论文涉及粮食补贴、三产融合、土地流转、畜牧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等。一方面,他喜欢关注热点,每次同学到宿舍串门总是打趣他又在研读政策文件,李乾喜欢把感兴趣的政策文件打印出来阅读,体会政策文件语言之美,思考其中深意,了解政策前沿;另一方面,导师主持的课题领域宽,涉及“三农”领域的多个方面,李乾在跟进每个课题的同时会有一些想法,也会围绕相关主题写一些小文章,作为该研究的副产品。其实细想这些主题,总是能扯出一丝半缕的关系,李乾也在力避研究范围太范,尽量收拢、聚焦。倘若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涉猎一些知识领域还是有所裨益的,有位前辈曾说过,在聚焦一个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多涉猎一些其它研究主题,对将来“走江湖”是有好处的。当然,如果能够勤动笔,把一些想法转换成文字、文章,那就更好了。

得良师 倍珍重

李乾把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师王玉斌老师,导师的真性情让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我们与其说是师生,更像是父子、朋友,一起熬夜加班、出差调研、游玩欢娱,一起聊学术、谈人生、侃生活,以一种坦诚的心态相处。我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惑都会及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导师总会热心地帮我分析,指引我走出困境。老师也不辞劳苦地为我和师门同学创造尽可能好的科研条件,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学习平台方面,让我们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做科研。得到一位良师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导师给予我的将是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