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 钟裕:潜心科研 砥砺前行

03.12.2019  17:26

        编者按: 我校2019年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工作已进入尾声。在全校4638名获奖研究生中,有185名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又有20名研究生加评获得校长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作为我校研究生奖学金的最高荣誉,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网特别推出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获奖者为榜样,牢记使命、刻苦钻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成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三农人才。

钟裕,我校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6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博士三年间,主要从事玉米单倍体诱导基因定位及克隆研究。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2篇:Nature Plants(影响因子13.297),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影响因子6.840)。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项,另外还有2项专利正在申请。获得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国家奖学金1次,校长奖学金1次。

 

面朝科研  春暖花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一直对农学方面相关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本科曾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专业学习认真踏实。为了到更高的平台去学习更深更广的农学知识,来自祖国大陆最南端的他毅然选择了报考本校的研究生。2014年,钟裕顺利考入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进入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陈绍江教授课题组,先后从事玉米单倍体鉴别和诱导基因定位及克隆等相关研究。这也是他正式踏进科研领域的大门的一步。

科研不仅需要兴趣,还需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除了室内实验外,玉米研究还需要田间种植大量的实验材料。为了确保后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期间玉米种植、授粉、收获,甚至除草,打药等田间管理工作都需要亲力亲为。玉米生长周期较长,使得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在玉米单倍体研究方面,一直有国外大的育种公司与之竞争。为了不落后甚至超越国外的研究者,与时间赛跑,在北京和海南两地,周年种植。在授粉期间,他经常是早上六点下地授粉,晚上继续在实验室做实验到凌晨。每年春节,他几乎是大年三十才赶回家,大年初三就又到海南接着做实验。但他从不抱怨实验辛苦,积极乐观地面对实验上的各种问题。有心人,天不负,辛勤付出换来了可喜的实验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得以在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Plants》上发表。

携手共进  合作共赢

好的团队协作会让你事半功倍。钟裕认为科研进展顺利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这也需要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还需要实验室其他成员的帮助。

好的导师是成功的基石。他一直觉得,他目前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陈老师在学习科研上和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在学习科研上,陈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的兴趣,“研究生首先得研究自己”也是陈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陈老师对我们并没过多的要求和约束,而是着重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陈老师还支持我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虽然参加国外会议的花费很多,但陈老师还是给我们每人一次参加的机会。陈老师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常组织我们开展田间组会,实地传授我们相关的育种知识,这也是我们实验室的一大特色。在生活上,陈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还记得刚来那年,家里来了场大台风,陈老师得知后还询问了我家里的情况并让我找时间回去一趟,这让我很感动。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我相信陈老师的思想和理念会对我今后的科研及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验室其他成员的无私帮助也是他最为感激的地方,从刚开始的基本实验技能,到后期课题研究,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刚进实验室,便跟着师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了让他尽快掌握,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师兄也都会很耐心讲解并示范。这些都为他后面自己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诱导基因定位和克隆工作中,常常伴随着大量的测交授粉工作。实验室人员虽然不多,各自也有自己独立的课题,但是为了尽快攻克这一重大课题,大家团结一心,顶着高温骄阳,你做测交我挂牌,密切配合,常常在太阳落山后还在地里摸着黑套雌穗、剪花丝。现在的他也已经成为了实验室的大师兄,面对师弟师妹的困惑,他也总是能耐心帮忙解决问题。

繁忙的科研生活之外,钟裕还多次参加了竞雄玉米育种育种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学院的相关活动。他也喜欢通过打篮球来锻炼身体,通过唱歌来让自己放松心态,让自己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身心健康。

科研之路虽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旅行,但从中也收获了喜悦与进步,从中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