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进宫廷戏曲研究

16.10.2014  12:05

10月15日,纪念著名戏曲学家朱家溍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故宫研究院宫廷戏曲研究所揭牌成立。为共同推进宫廷戏曲研究及传播,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介绍,按照宫廷戏曲研究所近中期规划,从研究所成立到2016年,拟启动《清代宫廷戏剧史编年》的编纂、编辑出版《故宫百科全书•戏剧文物卷》、整理修复老唱片,推动宫廷戏曲走出国门;从2017年至2020年,拟完成并出版《清代宫廷戏剧史编年》,推动戏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参与了宫廷戏曲研究所筹办工作。按照合作协议,故宫博物院与两校将在宫廷戏曲文献、文物遗存的调查、征集、整理、研究及出版、传播等方面开展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联合培养戏曲艺术史方向博士后人才。

因为来自于宫廷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戏曲在清代向精致化、规范化迈出了很大一步,在物质上也有非常丰厚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说,宫廷戏曲文物是故宫历史遗迹与宫廷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宫廷戏曲文物资源非常多,种类丰富,目前亟待深入挖掘与研究。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院藏戏曲文物分布在宫廷部、图书馆、书画部、古建部等处。宫廷部收藏有戏衣、配件饰件、盔头、道具、清末民初老唱片共16062件之多;图书馆收藏清宫戏本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艺术形式包括昆腔、弋腔、梆子腔、西皮二黄和各地方曲种,内容与用途包括安殿本、总本、单头本、曲谱、排场、串头、题纲等7种;书画部有7册戏曲类书画文物。此外,院内现存畅音阁戏台、漱芳斋院内戏台(也称重华宫戏台)、漱芳斋内“风雅存”戏台、倦勤斋戏台、长春宫戏台等5处戏台,另有一些戏台建筑烫样。与故宫有历史关联的颐和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也有一定数量的戏台建筑或戏曲文物与档案。

故宫收藏的戏曲文物、文献包括服装、道具、布景、剧本、唱片、舞台等,是海内外独有的中国戏曲文化整体遗存,从一定意义上说,比现存三套半的四库全书还要珍贵,需要慢慢地梳理。我们的工作首先是要理清历史,然后分析其中的文化含量,做好阐释和传播。”孙萍认为,国剧是国学立体的艺术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戏曲具有教化力量,可以把优良的文化传统注入国人血脉,这是最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激活这些文物附着的文化基因,能够面向大众,面向世界。

国剧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本着文献理论和实际演出相结合的原则,适合开展此类对接性研究。”孙萍表示,中心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建设多学科视角下国剧研究和实践推广的综合平台、培养国剧综合性理论研究人才的发展方向,向来强调史论研究与舞台艺术实践研究并重。目前,对于历代戏曲工作者舞台艺术实践的挖掘、整理、总结尚有广阔的开拓空间,搜集和梳理艺术家舞台实践的一手材料,也是中心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

看完一出京剧的剧本可以写一篇分析其思想内容的文章,但是怎么样分辨出哪段唱腔是西皮,哪段唱腔是二黄?不同颜色不同纹样的戏曲服装都适合什么人物、什么行当?”孙萍说,“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避免‘两张皮’现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传播的客观要求,也是戏曲研究工作的不二法门。我们也希望借助这次合作,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面的国剧研究人才,少走弯路,同时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

200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次年4月,学校批准增列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依托清史、国学、文史哲综合学科基础,着力挖掘、完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理论构建,力求文献文本研究与国剧艺术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我校戏剧戏曲学专业的突出特色。中心正在进行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项目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科研成果被美国尼克松图书馆、乔治•布什图书馆等多家世界著名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