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风采 | 优秀志愿者潘宇航:志愿是心与心的交流

21.12.2018  01:12

【编者按】为迎接第33个国际志愿人员日,进一步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志愿服务认知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志愿氛围,本网特推出“志愿风采”系列报道—— 

从自然到人文

谈到与志愿服务的初次结缘,潘宇航回想起那次在湿地公园进行的环保行动。

湿地公园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多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它们的家园却遭到了一些游客随手乱扔的垃圾的破坏。潘宇航参与的环保行动便是捡起湿地公园的垃圾,还公园本来的面目。看着眼前的公园在自己一次次的弯腰捡拾中慢慢地蜕变,听见耳畔传来的鸟儿欢快的啼鸣,宇航内心的喜悦自不必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欣赏了美景,锻炼了身体,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魅力。”从此,志愿服务就像一颗种子,在潘宇航的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通过大一时班级组织的志愿活动,潘宇航第一次接触到了二里庄社区里的“大朋友”们,这些“大朋友”都是社区里有着智力障碍的人。“之前很难想到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也很少关心这些人的生活,认为他们的生活是比较悲惨的。”作为人发学院的学生,潘宇航想起老师在课堂上教导他们要多了解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大朋友们”生活得怎么样,会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是否与外界缺少交流,这些问题牵动着潘宇航的心。他十分希望自己能够陪伴这群大朋友,给他们带去更多温暖和欢乐。于是从大二开始,潘宇航就一直积极地参与二里庄项目,在志愿之路上,与大朋友们建立了特殊而深厚的友谊。

从自然情怀到人文情怀,变化的是服务的对象,不变的是志愿的初心。只要自己的努力能给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们带来好的变化,付出的辛劳就是值得的。

与“大朋友”的“日久生情

在二里庄社区,志愿者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教案,搜集资料,教给“大朋友们”一些有趣实用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大朋友们”的状况缺乏了解,潘宇航小组授课的主题有些过于深奥乏味,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也让“大朋友们”提不起兴趣。之后他们采取了改进措施,选择了与“大朋友们”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互动性的话题,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例如,考虑到“大朋友们”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平时缺乏锻炼,潘宇航与其他组员一起想出了以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教案。在课堂上,潘宇航和其他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大朋友们做各种适合在室内进行的锻炼放松操,帮助他们活动筋骨,保健养生。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分享与健康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在潘宇航的鼓励下,“大朋友们”逐渐放下了拘谨,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及时补充水分,有的说要有充足的睡眠,还有的认为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既收获了知识,又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说起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潘宇航坦言,大朋友们学东西比较慢,志愿者需要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教他们。不过他随后补充道:“其实我认为讲课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不是一定要让他们懂一些知识,而是互相交流的这样一个过程。大朋友们可能会忘记你讲的内容,但相处过程中的快乐、感动和宝贵的回忆,他们不会忘记。”在二里庄的志愿服务,说到底是一场相伴之旅。潘宇航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给大孩子们带来一节又一节生动活泼的课,一次又一次欢声笑语。

参加志愿是我的责任

潘宇航是二里庄项目的长期志愿者,他也遇到过志愿与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但他总会尽量克服各种困难,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志愿,潘宇航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提升。“参加志愿是我的责任。如果我没有去,可能那一天就没有人去了,‘大朋友们’会非常失望。每次我们离开时,他们都会问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为了他们的期望,我都要坚持下来。

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意义一直激励着潘宇航不断投身其中:“志愿服务中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还体现了人文情怀——虽然互不相识,但能倾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