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庄一期公租房开放街区,点亮城市新表情

21.09.2017  18:01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推行街区制,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促进道路通畅,减少大型城市的交通拥堵;同时,开放式街区打破了传统封闭社区对城市的分割,能有效促进绿地、广场、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提供更多公共空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带给社区更多的活力,打造和谐宜居社区。

  9月21日,  市住建委继续组织保障房项目“工地开放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和专家走进郭公庄一期公租房项目现场,深入了解项目开放街区设计理念和装配式建造施工工艺。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保障房建设数量与品质并重原则,市住建委牵头起草、建立了保障房设计导则、产业化推进、设计方案专家审查等诸多文件和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房建设品质。由北京市保障房投资建设中心建设的郭公庄一期公租房,可提供房源1418套,2016年11月进行了摇号预分配,计划今年年底前竣工入住。开放街区、组团围合、混合功能……,小区的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装配式施工,这些建筑业最为先进的设计、建造理念都落地在这个公租房小区。 

  郭公庄一期公租房项目规划,采用开放式的街区空间结构,打破了全封闭的管理模式,小区内分成9个街区,街区直接面向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沿社区中心景观活动轴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形成丰富的复合型公共交往空间,通过居住、商业、办公的功能混和,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活力社区。

  小区内南北向的一条S形的绿化生活轴,连接两个入口广场和中心花园;东西向的商业步行街,连接用地西南侧的公共绿地和东侧的沿街绿地。这样形成的“”字形公共空间骨架结构,将小区分成9个小型开放街区,直接与城市相连。道路、公共绿地、步行商业街向城市开放,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向社区的延伸。每个街区用两到三栋住宅与配套公建围合成院落,院落内是安静和安全步行空间;机动车行驶在街区外的公共道路上,实现了人车分流。

  狭小的户内居住空间难以满足承租人的社交要求,因此,在公共部分设计了公共门厅,大约100多平方米,门厅内布置了会客、休息、自动售卖机、快递收寄箱、儿童活动区、洗衣房等设施。既为居民提供方便,也促进了相互交往,增强居民归属感、尊严感和自豪感。

  改变单一的居住功能,在郭公庄一期公租房社区内,规划设计了15%的商业、办公、社区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沿着十字形公共空间布置,与每一个街区都有方便的联系,除了能为为居民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外,也能为“小、微”创业提供场地,为承租人提供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增强造血机能。多种功能的有序混和,对提升社区的活力,改善社会组织结构,减少城市通勤交通的压力都有益处。

  同时,该小区采用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全部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我市从2017年3月起,率先将新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目前建筑规模已达24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重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打造绿色宜居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