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树校长就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答记者问

05.12.2019  18:14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于 2018 年9月25日经2018年第28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发布了《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校发〔2018〕 95 号)。根据该《办法》,学校决定自2018年起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每个新入校的本科生配备导师,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学业指导、学术指导、规划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在本科期间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围绕学生的学业、创新创业、考研就业等开展个性化指导,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杨仁树校长就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开展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1.记者:设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初衷是什么?

杨仁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我们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责主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办大学的根本任务。这其中,本科阶段的教育最为关键、至为重要。“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合、更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更好地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经过认真思考与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就像一条纽带,可以很好地将上述育人资源、育才元素有机串联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让老师更有责任感、让学生更有归属感。

2.记者: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我校的创举吗?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于学校而言,还是新鲜事物。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是被多方验证的行之有效、久唱不衰的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之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学校得到推广,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18世纪后逐渐为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知名大学所借鉴。现在国内的教育界也正在形成一种共识: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精英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一种理念。

从中国传统来看,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创办私学,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启发教学”。及至唐宋至明清的书院,有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两种形式,其中个别教学就是导师制的雏形。

3.记者:您能介绍下我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目前的实施情况吗?

杨仁树:学校于2018年发布了《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正式“试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按照文件要求,各学院成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导师工作细则与考核办法,负责学院导师的聘任与考核等工作。2018年秋季学期学校开始在2017级、2018级本科生率先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目前已实现了2017、2018和2019级本科生的全覆盖。

4.记者:您能谈谈建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杨仁树:基本原则就是要全过程、全覆盖。

全过程,即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大学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这与以往提及的导师制以及其他学校实施的导师制有所不同,我们突出“全程”指导,即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有的学生可能攻读研究生也继续选择自己的本科生导师。

全覆盖,即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开,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覆盖学校全部院系和所有专业。

5.记者:您认为我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杨仁树:就我了解,目前国内一些知名高校也在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各校的具体做法不一、各有千秋。我校导师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不是导师一个人“单兵作战”,而是形成了“3+3”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即: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为每位入校本科新生配备导师,构建起“导师主导、授课教师主教、班导师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六位一体”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组织模式,协同“三助一辅”机制,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协同联动的育人氛围。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如何定位导师、班主任、辅导员这三者在育人中的角色分工,我认为,导师是点,纵向贯通;班主任是线,横向到边;辅导员是面,统筹兼顾,他们共同构成了育人的有机体,合力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

6.记者:如何在机制上保障导师作用的发挥?

杨仁树:推进并实施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我认为,要突出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学生成长成才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外因最终通过内因起作用。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校规划、院系落实、教师主导是外因、是基础,学生主动是内因、是关键。

首先学校要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推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逐渐形成育人共识,并通过调整完善职务晋升、分配奖励等政策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予以保障。其次院系要发挥组织实施的作用,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为学生配备导师,确保政策落地落实。第三,教师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学生持续进行有效指导。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殷切嘱托,珍惜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增长才干、学有所成,真正成为德学双馨的有用人才。

7.记者:导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有哪些?

杨仁树:导师任职资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二是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且在校承担教学科研工作一年以上的专任教师(含双肩挑教师)。原则上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及入校工作不满一年的教师不独立承担指导工作,但可以作为副导师参加导师组。

三是学校年度考核或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下一年不能指导新的学生。受到学校处分的教师视情况暂停指导新的学生,情节严重的取消导师资格。

学院为每名新入校的本科生择优选聘导师。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根据学院学生人数及专任教师数测算,按照正高级指导的学生数大于副高级、副高级指导的学生数大于中级的原则执行。新生入校后三周内,学院按照数量均衡、合理搭配的原则,统筹安排导师,并将安排报学校备案。导师一经确定,原则上应保持连续稳定。学生分专业后,学院可根据学生专业和学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调整,并报学校备案。

8.记者: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主要有哪些?

杨仁树:导师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一是立德树人。导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是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对学生在学业规划与专业选择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专业特色优势,根据学生个人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学习动力。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等,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增强专业认知认同,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三是学术指导。根据学生特质挖掘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课题、毕业设计(论文)等创新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是规划指导。导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和引导有潜质的学生继续深造。帮助就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准备。为学生深造、就业等提供帮助。

对导师工作要求:

一是导师负责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的创新型学习科研团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关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导师要做好工作计划,认真填写“导师工作手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并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指导方式。

三是导师每学期开学初与学生见面,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低年级学生更多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高年级学生及时吸纳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是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由导师负责指导,按照《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中有关要求执行。特殊情况学院可进行调整。

五是导师要主动了解国内外考研就业动向,在学生个人发展等方面提供咨询意见。

六是导师要做好学校相关制度的解读与宣传。注意发现有突出培养潜质和特长的学生,关心受到学业警示和降级学生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殊问题,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的情况与意见建议等。

9.记者:学校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步骤和预期成果是什么?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必须服务于我们的办学目标、必须符合我们的办学特色,同时,改革还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完全成熟定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也决定了改革需要分“三步走”,即任务——责任——感情三个阶段递进发展。任务阶段,就是要把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任务,自上而下全面推动。责任阶段,我们希望经过工作实践让教师充分体会到担任导师是作为园丁的一项光荣责任,逐步由外到内充分认同改革。感情阶段,就是将导师制上升为文化,切实增强同学间的手足情、师生间的桃李情、与学校间的爱校荣校情。

在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一个周期之后,我理解,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层面进行预期成果畅想:

一是学生层面,通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要让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科研素养,进而实现“一降二升三满意”:“一降”是降低“问题”学生比例,包括心理、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希望降低“挂科率”。“二升”是提升深造率、提升就业整体竞争力。“三满意”即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教师和院系满意,从而努力让社会满意、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终在推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人格健全、专业过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宽广国际视野、突出实践能力、深厚人文底蕴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教师层面,结合“项目导师制”等举措,教师职业发展、团队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四有”好老师、立德树人楷模和青年拔尖人才。

三是学校层面,进一步形成师生互动密切、感情深厚、立德树人氛围浓郁的良好局面;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色更加鲜明、成效更加显著,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内核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接轨世界、进一步趋于一流; 以此带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见效,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

10.记者:您对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还有哪些具体工作要求?

杨仁树: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并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认识上下功夫,二要在组织上下功夫,三要在互动上下功夫,四要在考核上下功夫,五要在研究上下功夫。

这里,我想着重在认识、互动这两个方面作个说明。首先是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全员育人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次是要强化互动,导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用心用情对待学生;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坚持做到三个主动,即主动联系导师、主动联系导师指导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主动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对于辅导员队伍而言,要进一步发挥学生思想引领以及导师和学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做到三个多,即多联系导师,多关心学生,多深入一线。

11.记者:您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还有哪些期待?

杨仁树: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精神与文化三个方面。我们要通过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形成具有鲜明北科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属于北科大的精神与文化,一代代坚持传承下去,持续为北科学子成长成才提供绵源动力,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栋梁之才。(转自北京科技大学校报1241期)

(责编:杜嘉庆、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