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北大燕京学堂专题教师座谈会

19.09.2014  20:36

7月14日上午和下午,北大在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先后召开两场专题座谈会,与会人员重点围绕北大燕京学堂项目的选址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并对北大燕京学堂项目的学科定位、课程设计、信息公开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来自不同院系的16位教师参加了上午座谈会,15位教师参加了下午座谈会。两场座谈会都由副校长、总务长王仰麟主持,校长助理马化祥、北大燕京学堂办公室负责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出席了两场座谈会。

  会议现场

王仰麟以“梦想、记忆与行动”为题,分别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校园近期规划建设的整体情况,北大燕京学堂筹建和沟通、前期论证、召开协调会以及决策过程的相关情况以及学校在考察、论证、分析利弊基础上,提出目前选址的过程。王仰麟表示,非常感谢大家的宝贵意见,这体现了各位老师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参与意识。学校是每位北大师生的,学校发展的好坏与每位北大师生休戚相关。大家的意见就是对北大发展的贡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认真记录整理并上报,学校一定会认真研究。

与会老师畅所欲言,发表了对北大创设燕京学堂项目的认识,建议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群策群力,把好事办好。有老师认为,北大燕京学堂体现了创新思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源,进一步推动北大的国际化。也有老师认为,项目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有助于冲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老师表示,对燕京学堂项目而言,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怎么办的问题。还有老师认为,创办燕京学堂是战略性层面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搭建学术交流对话的平台。有老师结合在国外著名大学任教的经历,分析了北大创办燕京学堂项目的优势所在。有老师强调,北大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创办燕京学堂项目是有必要的,也很有意义,并建议,在项目建设中,要整体规划、差别设置、分步实施、因材施教。另有老师从时代语境出发,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在北大提出“中国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位来自理科的老师结合自己专业,提出文理交叉研究的独特见解。关于燕京学堂项目的选址,有老师认为,任何决策都需要结合现实,在校园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选静园虽是无奈的选择,但应该对其现实争议认真考量。有位老师从学校学区现状和文科理科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学校能用的地方很少,把燕京学堂放在静园,是自然合理的。有老师认为,选址静园有利于吸引国际学者,有利于提升招生质量。此外,与会不少老师肯定了王恩哥校长对选址的态度——“一切都是可商量的,但是一定要经过多方面的论证与研究。”有老师认为,在燕京学堂的选址上,要敬畏历史、敬畏客观规律、 敬畏人心、敬畏自然。两位老师建议在选址方面设立开放性议题,广泛征求学校师生意见。有老师分析了静园六院作为宿舍,与静园草坪作为公共空间,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的冲突。还有多位老师就如何合理利用静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此外,与会教师还围绕项目的学科设置、信息公开、学位项目、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有老师认为,要关注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等问题,学校要坚持为师生办学,深入思考国际化的真正内涵。几位老师强调了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有老师希望学校从正面看待和理解广大师生在此事上的言行,从师生的发声里面,读出广大师生对北大的热爱。有老师就燕京学堂项目如何引进顶尖留学生、培养顶尖人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老师就如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有老师认为,燕京学堂项目的选址与“中国学”学科的定位是关联在一起的。还有老师认为,师生校友们的所有意见和建议都充分表现了北大人对学校发展的高度关切,值得赞赏。

来自学校院系、研究所的李零、赵敦华、饶毅、贾庆国、王一川、彭小瑜、漆永祥、方拥、陈清、邵景春、姚礼明、林坚、赵晓军、冀建中、张化瑞、汪芳、陈侃理、李重生、程郁缀、徐湘林、苏彦捷、李政、金李、杨煦生、刘东进、邵永海、王风、孙飞宇、程乐松、高枫峰老师参会并发表了意见和建议。辛德勇老师因故提前离会。

据悉,学校还将就燕京学堂自身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比如“中国学”学科及其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召开多个专家论证会,并继续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广泛征求师生意见。

摄影:房媛媛